中國時報 2011-04-17

觀念平台——JS Girl圓了誰的夢?

【黃宗慧】

     日前有媒體報導,成為「JS Girl」是現今許多日本小學高年級女生的目標(日語Joshi Shougakusei為「女子小學生」之意)。「JS Girl」原本是以小學高年級女生為對象的流行服裝雜誌,但因為該雜誌不時徵求素人模特兒,讓讀者有機會一圓成為封面人物的夢,於是許多想成名的小女孩都趨之若鶩,而這股JS Girl的風潮也愈演愈烈。

     根據日媒的分析,JS Girl的出現,和日本年輕媽媽的心態有關:這些媽媽們因為自己沒當成偶像,轉而夢想當星媽,於是不惜斥資讓女兒學習美姿美儀、替女兒治裝打扮;儘管JS Girl的這股風潮還沒也未必會吹到台灣,但是這個現象所顯露的父母心態,卻頗值得探究。

     佛洛伊德在其一九一四年論自戀的文章中,曾將父母對子女的愛解釋為「自戀的再生」。父母看似感人的無私之愛卻也有著最童稚的一面:如果許多父母往往昧於客觀現實,過度高估自己的兒女、拒絕看見他們的缺點、認為他們值得最好的一切,這是因為父母正透過子女重溫了自戀的狀態。

     雖然人生初期極為自戀的自我,必然會隨著外在現實帶來的挫敗感而不復當年般膨脹,但是在子女身上,父母的自我彷彿又找到了避風港:「孩子一定要過得比我好」,而自己沒有完成的夢想,則可以由子女來實現。處心積慮讓女兒變成JS Girl的媽媽,不正是如此?「看似不惜一切替子女圓夢,其實圓的是父母自己的夢」,這現象道出的正是父母之愛的自戀面向。

     然而,就算父母為子女圓夢是自戀的投射,這難道不是人之常情?有必要大力批判嗎?關於這點,或許我們可以參考安娜.佛洛伊德的說法。

     她在論及自戀的問題時,同樣指出父母傾向於透過子女來完成自己的夢想、實現自己人生未達到的計畫,但她同時認為,這個現象既是自我中心的,也是利他的:父母或許是為了克服自己的「自戀傷痕」,才認定子女「更有資格」完成自己未竟的夢想。

     但如果這樣的心態讓他們因此願意為子女付出、以子女的快樂為快樂,那麼這種自戀的投射就已轉往利他的方向發展,比起如攻擊慾或嫉妒等有害人際關係的投射,利他型的投射畢竟有其正面意義,足以建立人際之間較美好的情感連繫。

     只是話說回來,安娜.佛洛伊德也不免要提醒,「以別人的滿足為滿足」發展到極端,有時會出現「自己死不足惜」的價值觀,因為「他人的一切將變得比我重要、我人生的價值只建立在為他付出、讓他完成自我實現上」。

     如果父母對子女「利他」到這種程度,就不僅是讓自己的人生變得蒼白貧血而已,對子女來說,也將是難以承受之重。也因此,即使自戀投射無須受到過度苛責,為人父母者對此還是得要有所自覺,否則所謂的為子女圓夢,就只不過是強加自己的夢想在子女身上。

     就像JS Girl們,內化了成人世界的審美觀,過早地做了不屬於他們年紀的夢,到頭來,卻只是在雜誌促銷手段下成為空有超齡的時髦卻無主體性的、大同小異的複製娃娃。(作者為台灣大學外文系教授)

 

source from: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1/112012041700549.html

 

回首頁】【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