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 2012-03-30

觀念平台——拯救地球 從個體行動做起

【黃宗慧】

 

     一項名為「二○一二淨化心靈 拯救地球」的活動,上周舉辦了啟動典禮,現場播放了「告白影片」,希望透過名人坦言過去對地球造成的傷害,讓更多民眾也能說出曾經傷害地球的一件事,並真心檢討錯誤,從而培養愛護環境的習慣。

     這類聽起來很「政治正確」的環保訴求,推動起來有時遠比想像中費力,因此活動的目標——在半年內募集百萬人的一句真心話——能否達成?有待後續觀察。其實不亂丟煙蒂、垃圾,多使用環保餐具、自備購物袋等等小動作,做起來並不困難,何以真正貫徹實行的人非但不算多,且這群人還可能被認為只是徒勞無功地從事著「自我感覺良好」的行為?很大的原因,或許在於多數人並不想面對環保生活對我們的「積習」所造成的影響,也因此很容易基於「個體的行動很難帶來目前現況所需的大規模改變」這樣的理由,直接放棄了個體行動的可能性。

     的確,誠如《塑膠:有毒的愛情故事》一書的作者蘇珊.弗蘭克所言,不管是想停止使海洋塑膠化、保護子女不受內分泌干擾素的影響,或是控制碳釋放量,更大的關鍵都在於那些永遠假設這個世界的自然資源沒有極限的政治文化,諸如強勢的石化工業;不過她也同時提到,「被放出來的精靈已經無法塞回瓶中,但我們至少能重塑政治文化,使精靈成為一個更好的公民」。在集體的政治意願面前,個體的行動雖顯得渺小無用,但是足以重塑政治文化、形成集體力量的,不也正是個體的行動?

     關於個體行動的無用論,提倡永續發展觀念的知名經濟學者舒馬克(E.F.Schumacher)曾表示,認定「不管自己做什麼,結果都還是一樣,所以也就不需要去做」,這種想法是不對的,他主張「我們必須去做自己相信是對的事情,當我們這麼做的時候,根本就不用浪費腦力或心神去煩惱這樣做到底有沒有可能成功。因為倘若我們不去做正確的事,我們所做的就是錯的;那麼我們就會淪為惡疾的一部分,而不是療癒的力量。」以前述的「拯救地球」活動來說,其實我們只須先問自己:是否認為減少對地球的傷害是一件對的事?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就應該開始思考減輕地球負擔的可能方式。

     同時,我們也需要更勇於面對隨之而來的另一個問題:當個體開始關切與思考環保議題後,不難發現我們對地球生態的傷害行為竟不計其數。除了各種用過即丟的一次性消費之外,夏天太常吹冷氣、旅遊總是自行開車,都有違愛護地球的低碳生活原則,更不用提人類的塑膠垃圾已使無數鳥類與海洋生物受傷或死亡!面臨一旦決心「愛地球」,各種挑戰就將接踵而至的處境,如何不陷入「全有或全無」的迷思、不至於在自忖做不成環保的苦行僧之後,就否定一切為減碳所付出的努力?這將是多數人最大的考驗。

     其實換個方式思考,任何集體的改變都不是一蹴可幾的,而我們如果不先從自身開始、不從自己做得到的事情開始,又能從何處施力?這樣來看的話,個體的行動力雖渺小,卻也是每個人都擁有的,最珍貴的資產,只是看我們是否有心去運用它罷了。

     (作者為台灣大學外文系教授)

source from: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1/112012033000506.html

 

回首頁】【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