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 2011-06-10 

觀念平台——遏止校園性霸凌 言語只是一小步

【黃宗慧】

 

     立法院院會日前三讀通過了《性別平等教育法修正案》,根據此修正法案,未來若在校園內嘲笑同學娘砲、娘娘腔、男人婆或死gay,都將歸類為性霸凌,須接受性平教育輔導,情節嚴重者則將遭到退學處分。

     以修法來彰顯對性別平等的重視,其立意本身值得高度肯定,而從語言著手來防止歧視的現象在日常生活中被「正常化」,也確有前例可循。其中最為人所熟悉的,當屬「黑鬼」、「黑人」等語帶輕蔑的稱呼,一路演變為今日的「非裔美人」;又如英文裡帶有貶意的「殘障」(handicapped)一詞,現在多半被較委婉的說法「身障」(physically challenged)所取代。這些類似的例子都說明了語言作為表意的工具,本身決不可能是單純、透明的;我們的用詞往往承載了過去的文化、習慣,乃至於種種意識形態,也因此政治不正確的用語當然可能被作為霸凌之用。

     然而若要從語言下手去防堵性霸凌問題,必然得同時觀照到其他許多更複雜的面向。我們畢竟不得不承認,使用看似「政治正確」的語詞未必就是一種不歧視他人的保證。使用所謂的「委婉語」者,是否帶有一種紆尊降貴、施恩於人的姿態?即是一個需要被檢驗的問題;而以「刻意的政治正確」來諧擬政治正確的詞語——如一本正經地以「不擅使用3C產品」(electronically challenged)來譏笑「電腦白痴」——也是另一種需要注意的現象。在禁掉了一些現行的「性霸凌」用語之後,依然可能出現新的嘲弄語彙,所以如何讓性別平等的觀念真正深植在校園中?恐怕才是霸凌問題能否改善的關鍵。

     從另一方面來說,在把「很娘」這類詞語歸為性霸凌的用語之前,我們或許也可以思考一下,這些詞語是如何、為何產生了如今的侮辱意味或傷害性。再以先前「非裔美人」一詞的例子來說,這個詞語的出現看似是為了避免「黑人」的負面意涵,且已在今時今日被普遍接受,但其實挑戰這個「正確」用詞的聲音也同時存在著:「非裔美人」的說法是否遮掩了黑奴被剝削的歷史事實,好像他們和「亞裔美人」、「墨西哥裔美人」等其他族裔的美國人一樣,是自願移民到美國來的?一股意圖重新定義「黑人」的思潮於是主張,重點應該在於破除原本白人賦予黑的負面詮釋,找回對「黑」的認同,而不是順著白人的邏輯,認定黑是一種汙名。

     以此來看「娘砲」、「男人婆」這些詞,它們之所以顯得負面,原因也是類似的:當傳統父權、異性戀文化取得關於性別的主導詮釋權之後,這些詞語自然就被用來嘲笑或侮辱性別特質「不夠標準」的人。但同樣的這些詞語也可能被刻意運用,以反抗主流詮釋、作為自我認同的標籤,所以當同儕間戲謔調侃地使用如今被定義為「性霸凌」的這類詞語時,如何認定其惡意的程度?就是一個需要非常用心才能判斷的問題。防範性霸凌,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如果只是以「娘不娘」之類的語詞在校園中出現與否做為主要判準,不是太表面、就是太天真。

(作者為台灣大學外文系教授)

回首頁】【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