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  2011-03-04

觀念平台——反霸凌 光表態是不夠的

【黃宗慧】

     中小學開學至今已三周,由教育部所規畫的「友善校園周」也隨著開學第一周的結束而落幕,但在開學日以穿粉紅色來反霸凌的台北市長及多校師生,他們的姿態仍讓人記憶猶新。當時在八點零八分宣布展開的「零霸凌吧」活動,是一時的作秀還是有效的表態?我們有必要對此做更深入的反思。

     不論鮮明的顏色標示或琅琅上口的宣導口號,的確都可能讓一般大眾注意到這些符號的意義、或去探問背後的歷史淵源。將不同顏色或符碼賦予特殊意義後,用以宣示立場及推動特定的理念,因此是極常見的運動策略。例如當名人紛紛佩戴上粉紅絲帶或紅絲帶出席公共場合之時,防治乳癌及愛滋的宣導也正展開;至於同志遊行中從不缺席的彩虹旗,則讓人們有機會去發現,如今用以象徵同志榮耀的六色彩虹,和當年舊金山同志市長與議員同時被謀殺的悲劇傷痕有關。

     此次的粉紅色反霸凌,則是跟隨了加拿大等國粉紅T恤日的腳步:加拿大的一名男學生因為穿粉紅色衣服而遭到霸凌,於是有學生主動購買了五十件粉紅T恤,鼓勵大家一起穿上聲援他,讓霸凌者知難而退,之後英國、紐西蘭等國也跟進,以穿粉紅色衣服來宣示反霸凌。透過理解歷史淵源,我們得以警覺到,原來不符合性別刻板印象者——例如穿粉紅色、「娘娘腔」的男性——往往被無情地視為理當被歧視打壓的對象。就這個面向來看,反霸凌的表態確實有立場宣示、宣傳教育等意義;而政府帶頭宣導或名人參與背書,也可能有助友善社會氛圍的醞釀。

     但必須注意的是,在承襲其他國家的反霸凌專用顏色之際,我們不能僅止於在粉紅色與反霸凌之間建立一對一的意義關聯性,而需要有更細緻的反霸凌論述來防範對霸凌的化約思考。造成霸凌的原因極為複雜多樣,獨尊智育造成的「優等生」與「劣等生」標籤、貧富及階級差異造成的不公義感受、成人們動輒屈從權勢造成的不良示範…,各個看似無關的環節都可能是反霸凌行動要納入思考的議題。而霸凌的加害者與受害者兩方,不但其位置可能流動互換,有時甚至也未必各具某些「必然」的特質;太僵化地預設哪些類別的人較容易被霸凌,等於是把被霸凌者本質化,如此不但會忽略或排除了其他「非典型」被霸凌者的存在,且若是不慎造成「會被霸凌的人本身必定如何如何」的錯誤印象,還可能把受害的責任又歸回被霸凌者自己身上。

     因此,表態是必要的,但光是表態絕對不夠。從配套措施的制定到校園師生及社會大眾心態的教育,都是一定要走的漫漫長路;校園內要落實有效的輔導機制,校園外的大眾也有責任不輕易為「適者生存」這種叢林法則背書,以免造成「強欺弱乃天經地義」的想法。至於近期研擬對匿報校園霸凌者課予刑責、或專家學者從各個面向持續討論此問題,都是集思廣益正視霸凌的開始。反霸凌,我們需要有更多的誠意、更長久的關注、更妥善的對應處理。若是只在開學日或友善校園周才做做樣子,就枉費了表態時的決心,甚至會讓人懷疑,這種決心根本不曾存在過。(作者為台灣大學外文系教授)

 

回首頁】【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