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  2010-03-08 

觀念平台——熱愛明星小企鵝 也別冷淡老動物

( *本文原題為又見明星動物」)

【黃宗慧】

 

     日前,台北市立動物園為兩隻新的國王企鵝寶寶「造勢」,舉辦了讓現場觀眾猜猜「嘟嘟」與「喔密嘛」重幾公斤的活動。企鵝寶寶亮相量體重,圓滾滾的身軀配上嬰兒學步般的逗趣模樣,果然成功地吸引了大批群眾圍觀,並連連驚呼「超可愛」。

     形象可愛的動物輪番成為園內的明星,幾乎已成為必然,即使動保人士不時批判追逐明星動物的熱潮,也很難撼動這個現象。事實上,對大多數人而言,喜歡賞心悅目的事物本就是天性,偏愛可愛的動物更是順理成章、不足為怪。

     喜歡可愛的動物的確可能是一種自然的反應,因為這種喜歡的背後,有著我們心靈深處對於「幼態延續」(neoteny)的渴望。知名動物行為學家羅倫茲曾表示,基於想要保護與養育小孩的天性,當我們看到動物表現出人類嬰兒般的特色時,很自然地會產生溫柔與愛憐的情緒,於是像嬰兒一樣頭比較大、雙頰鼓脹、眼睛位置較低、四肢較短以及行動笨拙的動物,就特別容易得到人類的青睞。

     關於幼態的其他研究也指出,幼態形象不但能以其圓潤柔和的線條發揮某種安撫心靈的效果,甚至能讓人以回到幼態的幻想來否認年老與死亡。果真如此的話,那麼歷來對可愛明星動物的批判,豈不更顯得不合情理,硬要我們違逆天性、不得喜歡可愛的動物?

     然而問題其實在於,再「自然」的天性或反應,也不能被過度合理化。獨沽「幼態」一味,除了如羅倫茲所言,會造成我們對某些動物的不當反 應——他認為像駱駝這類「先天不良」的動物,就無辜地背負了冷淡、眼高於頂等人類自身的負面特質——還會阻礙我們認識真實動物的具體樣貌。

     去年底壽山動物園曾發生的迷你馬傷人事件,就是典型被幼態形象誤導的結果: 兒童牧場區開放讓進行校外教學的幼稚園小朋友餵食動物,因此發生了迷你馬把牧草和餵食女童的手一起咬住的事件。

     其實,每種動物都有其無法被單一化的不同特性,幼態的「可愛」,也只是人類基於自身情感投射,賦予動物的形象之一,如不能看清這一點,很容易誤以為可愛的動物就該像玩偶般任人親近甚至掌控。

     把幼態形象等同於柔弱、需要保護,再視之為唯一可愛、可被接受的動物形象,最常見的後果,就是成年動物的失寵、過氣。動物長大「不可愛 了」就遭到棄養的例子時有所聞,而動物園明星動物的命運也好不到哪裡去,在粉絲的喝采中成長、為柏林動物園賺進大把財富的北極熊努特就是實例。長大之後的 努特,展區前總是只有寥寥可數的觀眾,於是一度傳出人氣不再的牠出現異常行為的消息,沒有掌聲時便顯得情緒低落甚至發出嗚咽。

     不管是人類或其他動物,幼態都只是生命中的一個階段,雖然它的確可能是最能喚起憐愛、最讓人忍不住頻頻回顧的一個階段,但我們卻不應侷限 自身的視野,變得只欣賞這個階段的特質、或只願對可愛的形象投注感情。只有當人們願意把明星動物的可愛,當成接近與了解不同物種之美的起點,而非終點時, 牠們才不至於重蹈吸睛金之後就逐漸被人們遺忘的命運。

     (作者為台灣大學外國文學系副教授)

 

回首頁】【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