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 2010-02-01

觀念平台——從混吃等死到小革命

【黃宗慧】

 

     這一代年輕學子的求學態度似乎越來越令人憂心──不論是學測遲到的考生大言不慚地說自己是「來混的」,或是台大學生被批上課散漫、尸位素餐,都難免讓人懷疑莫非學生們真的只想混吃等死?然而光是批判並不能解決問題,而需要醞釀更多不同的省思,檢討各種可能的問題成因。如一月廿四日《中國時報》社論〈吃飽等死的下一代?〉就做了頗為深入的分析,從就業機會與生活環境的變化,來理解世代與世代間的價值觀、行為模式乃至核心能力的差異,並建議不同世代應以欣賞與讚美來取代誤解與指責。

     社論中也指出,更早之前郭台銘質疑這一代年輕人夢想太小、只想開咖啡店,但這樣的批判恐怕有失公允,因為「要比較開一家以代工嵌入世界生產體系的公司,和開一家獨具風格的小店,哪個算是比較優質的志願,不同世代可能會有不同答案」。個人認為,大學生「混吃等死」的處世態度與「缺乏夢想」確實有關,但這並不是認同郭台銘的說法。正好相反。郭台銘所謂的夢想和社會主流的價值觀是一致的,但也是窄化的,而大學生之所以顯得缺乏夢想,很可能正是因為我們的社會只肯定這種單一的夢想,讓他們失去了做夢的動力。

     事實上,整個社會對於夢想的詮釋往往是以成敗論英雄:功成名就,就成了逐夢達人,一旦失敗,則落得昧於現實、不切實際的批評。若是勇於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是值得肯定的,即使失敗,逐夢的過程應該還是有意義的吧?但我們很少如此鼓勵年輕人,於是在制式的教育下大家只能追求同一夢想——揚名立萬、出人頭地。有些乍看之下混吃等死的學生,會不會只是不想做這種夢,但又不知何去何從?而台大的學生,會不會只是從小開始當「好學生」當到彈性疲乏,卻不知如何處理自己的徬徨與疑慮,因此只想修完所有學分拿到學位,而不見規劃人生的熱情與動力?若在大學教育之前,我們不曾讓學生適才適性地發展或教導他們積極思考自己的未來,也就很難期望他們到了大學之後,突然「茅塞頓開」地領悟人生方向吧。

     因此,若年輕學子打混的心態果真日益明顯,與其批評,教育工作者們的當務之急應是思考如何讓他們不再只想吃飽等死。例如可以告訴他們,人生有許多不同的夢想值得堅持——甫獲二○○九開卷好書獎的《我的小革命》一書中,關懷弱勢議題、從事社會運動的小人物們都是實例。《我的小革命》所報導的不是被這個社會拱為逐夢達人的一群,他們或者為縮小城鄉數位差距、支持身障者庇護農場而努力,又或者為光害防制、動物福利燃燒熱情,這些人不執著於個人得失,以具體的行動對社會主流價值展開了小小的革命。如果我們能讓更多學生發現,夢想未必需要與大眾一致、從自身做起的小革命便是一種成就夢想的方式,或許他們會更勇於逐夢,也更有可能體悟到,人生有那麼多發光發熱的可能性,若只是混吃等死,實在太可惜!(作者為台大外文系副教授)

 

回首頁】【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