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 2009-12-07

觀念平台——米老鼠也使壞

【黃宗慧】

 

        不久之前,曾有澳大利亞的啤酒廣告把迪士尼動畫人物白雪公主情色化,讓半裸的白雪公主與七矮人同床,還一邊吞雲吐霧。清純的白雪公主被置換成蕩婦,自然讓迪士尼公司大為震怒,然而有趣的是,迪士尼這廂忙著捍衛白雪公主的形象,那頭卻準備讓他們的另一個招牌米老鼠改頭換面,開始使壞!

     《紐約時報》最近報導指出,在迪士尼明年預計推出的米老鼠電視遊戲中,玩家將可選擇任由米老鼠變成梟雄甚或所謂的「鼠輩」,除此之外,迪士尼更打算重新包裝米老鼠,雖然不至於讓它變成到處殺人的邪惡角色,但確實正研擬讓米老鼠全面拋棄過去的可愛形象,變得更難搞、更自私、更狡猾一點。

     習慣了米老鼠可愛形象的人,恐怕不免詫異於迪士尼的大動作。拿米老鼠那對經典的大耳朵來說,就不知喚起了多少人的青春夢——以米老鼠耳朵為特色的帽子一直都是迪士尼主題樂園的熱銷商品,彷彿一戴上,不同年齡層的遊客都會變得像它一般天真可愛。這樣的米老鼠怎麼可以變壞呢?

     但只要熟悉米老鼠歷史的人都知道,米老鼠初登場時就已開始使壞。打從「出道」的第一部影片「蒸汽船威利號」起,米老鼠就是個「無樂不作」的狠角色:把母牛的牙齒當成木琴來敲打、乳房當成風笛來演奏,把火雞的尾巴擰下來替代失事飛機的機尾,或是不顧米妮的推拒總想霸王硬上弓…,這種施虐當有趣的表現自然引起了法蘭克福學派的阿多諾大加撻伐,但當時為米老鼠卡通辯護的德國思想家班雅民,卻有很不同的看法。他認為米老鼠所提供的這個集體夢境不但紓解了觀眾的壓力,在迪士尼創意的呈現中,更可以看到科技與自然結合的可能。

     班雅民為使壞的米老鼠背書,自有他的歷史因素:一次大戰帶來的創傷,讓經驗累積或文明傳承的那套說法變得不值得信賴,相對的,不按牌理出牌的米老鼠卡通反倒成為寄託所在——如果卡通裡主角的手臂可以被偷走、樹上的水果可以像充氣球似的瞬間圓熟、米妮的燈籠襯褲可以變成救難降落傘,還有什麼不可能呢?只要願意跳脫傳統經驗認知的侷限從頭來過,美好的願景還是可能實現!

     而今天米老鼠又要使壞了,這次,有什麼好理由嗎?依《紐約時報》的看法,恐怕單純是市場考量下的結果:迪士尼主題樂園即將進駐上海,看似商機無限,但迪士尼公司卻發現年輕世代並不鍾情於米老鼠,周邊商品的銷量也一直下滑,為了讓人氣不再的米老鼠東山再起,才有了大改造計畫。雖然變身後的米老鼠若是能讓人們小小的施虐慾得到替代性的滿足,未必是件太糟的事,但米老鼠要變壞才有看頭,是否也是某種警訊,透露出消費者追求感官刺激的胃口已被媒體以各種方式養大,以至於只會繼續朝著越刺激越好的方向發展?這個標榜「壞壞惹人愛」的時代,不免仍讓我產生這種時下認為過氣的、阿多諾式的喟嘆與不安。

     (作者為台灣大學外文系副教授)

 

 

回首頁】【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