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   2009-11-23

觀念平台——叫阿宅太沉重

【黃宗慧】

近來有不少對大學生, 或者應該說是對這一代年輕人的批評,包括責難他們熬夜上網以至於上課精神不濟、沉迷社群網站以至於在真實人際關係中退縮、甚或是脫離現實到一種不可思議的地步——例如只因為超市中的雞腿都是一盒六隻裝,就誤以為雞有六隻腳。這些批評其實頗有一種把年輕人等同於「阿宅」、再把「宅」刻板化的傾向。然而這一類把阿宅同質化的論述,對年輕人究竟產生了多少振聾啟瞶的效果?將網路世界視為洪水猛獸的憂心警告又改變了什麼?恐怕有必要進一步討論。

     日本御宅代表人物岡田斗司夫在他的新作《阿宅你已經死了》一書中,也提到宅文化被刻板呈現的問題。儘管宅可以是一種由自己來決定自己的喜好與專精、不在乎世人認同與否的堅持態度,但在日本,一提到宅,大多數人所想到的,仍是只會對著動漫美女說「好萌」的宅男,甚至再進一步刻板化為「一群立志當廢柴的人」。

     當然,岡田斗司夫既然宣稱阿宅已死,可見他對這一代的「萌系御宅」也很有意見,不過他雖感歎過去的宅精神正在消失中,卻沒有因此全面否定這一代的宅,因為他知道新一代的阿宅是在網路、手機等媒介高度進化的環境下成長,才產生了不同於前的宅性格;另一方面,他也以「作業系統不相容」來看待世代差異:「把個人比喻成電腦的話,那每個時代的價值觀就像是作業系統一樣的東西。即使時代改變了,也不至於會把舊的作業系統完全消除掉,而是一層一層地加寫上新的部分」,而他「可以理解但不怎麼喜歡」的新宅文化,不過就是和他個人的作業系統相衝罷了!

     這種比較包容與理解的態度,正是我們面對宅文化時所欠缺的。 其實不管喜不喜歡,與網路發展密切相關的宅文化正在各處蔓延,差別可能只在於速度。如同社會學家包曼所指出,當英國年輕人不顧長輩的憂心告誡,熱中於上網張貼私密心情及分享照片時,他們很可能是把使用社群網站視為某種自由與叛逆的象徵,但對於南韓等東亞國家的年輕人來說,社交早就是透過手機、電腦等媒介在進行,社交生活已然等同於電子生活、網路生活,除非拒絕社交,否則不可能拒絕網路。

     換句話說,不同情境下形成的宅文化,背後可能有著不同的意義;而阿宅百百種,雖然未必都抱持著「做自己」的理想,但也不見得都立志當廢柴。

     在此並不是要為網路或宅文化護航。不論網路世界的陷阱、線上遊戲的誘惑,或宅文化的負面效應,都需要嚴肅看待,但若要處理這些問題,有待更細緻的論述就不同面向一一檢視;將阿宅刻板化只是阻絕了理解宅文化的可能性,並不能帶來改變。如果真的認為宅的作業系統哪裡有問題,還是得先了解這一代年輕人到底為何宅、如何宅、有什麼不同的宅法。只是一味稱他們為缺乏理想的阿宅,未免太沉重。

(作者為台灣大學外文系副教授)

 

 

回首頁】【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