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8-17  中國時報

觀念平——天縱英明的榜首神話

【黃宗慧】

 

     每年八月指考與基測陸續放榜後,媒體總會大幅報導榜首的求學過程與致勝關鍵,而對這類新聞我們也早已習以為常——為「人中龍鳳」加上明星光環,本來就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不是嗎?而他們卓越的表現得到報導,又有何不妥呢?

     學生們努力有成,當然值得肯定,有問題的,是長久以來關於此類新聞的報導方式。朱敬一院士今年為高中生人文及社會科學營「大師經典講座」主講的部分講稿(八月三日,《中國時報》)中,有一段話就點出了問題核心:「今年的國中基測剛結束,又有一大群孩子滿級分。媒體版面,又是大篇幅英雄式報導滿級分的新聞,詢問他們平常如何讀書、考試時又如何平常心」。問題的確就在於「英雄式」的報導。

     仔細檢視歷年新聞所勾勒的榜首群像,會發現許多相似處:例如強調讀書沒有訣竅、不用每天抱著書本、不熬夜念書、讀書之餘照常參與諸如學音樂或運動之類的課外活動等等。說這些是神話,並不是說天才資優生們刻意隱藏自己苦讀的一面,但對很多人來說,這種「可望而不可即」的方法,的確只是一種不可能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神話。如果不可能透過報導從天才們的讀書方法中學習到什麼,那麼這類新聞除了「錦上添花」及鞏固「追求頂尖卓越」的主流思想之外,勵志的意義恐怕不大。

     而榜首報導的同質性,除了在於他們處理課業壓力游刃有餘之外,還有一個常見的特色:就是來自書香門第、兄弟姊妹個個優秀、父母是醫生、老師或至少是中上階級。雖然其中也偶有家境清貧、寒窗苦讀的榜首神話,但無可否認的是這類個案畢竟是少數,換句話說,許多「天縱英明」的孩子往往擁有比別人更多的「籌碼」。

     這裡所謂的籌碼說,當然是挪用了法國社會學者布爾迪厄關於經濟資本、文化資本、社會資本與象徵資本可以如何互相轉化的看法。布爾迪厄在分析藝術品味的迷思時曾指出,經濟領域的差異可以被轉換到文化領域,然後再置換為自然本質的差異。

     例如菁英階級的子女很可能較有機會接受關於藝術的教育啟發甚至擁有藝術品,因而比其他人更具有對於藝術的鑑賞能力,但一般卻將這個養成過程中的階級問題略過不談,彷彿這種品味能力是天賜恩典;又如同社會階級越高的人,往往因為其優勢的地位而展現出某種自信或怡然自得的態度,然而「渾然天成」的自信背後又是多少資本的累積與轉換呢?

     成功當然不能都歸因於階級與資本問題,但也不宜化約為本質差異。天縱英明的榜首神話太耀眼,在自歎不如之際,我們往往就此被這種意識形態束縛;而受到媒體報導與各方關注的榜首、資優生、跳級生,他們後續又是否能適應這些光環所帶來的壓力?減少英雄式的報導雖然不見得就能讓學生與家長們的價值觀不至於過度狹隘、就此實現教育多元化的理想,但至少可以是一個起點。

     (作者為台大外文系副教授)

 

 

回首頁】【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