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 2004-9-20

觀念平台 網友說


黃宗慧

 

小時候流行一種「老師說」的遊戲,就是任何指令前面只要加上「老師說」三個字,參加遊戲的人就得照做;現在媒體上則流行一種「網友說」的遊戲,任何事件只要加上「網友說」三個字,就可以成為一則新聞。從網路討論板上選取新聞素材當然不是最近才有的現象,不過的確有越演越烈的趨勢。徐明的女兒因男友劈腿而自殺,「網友說」第三者是狐狸精並且公布了她的相片與資料、「網友說」她應該出面道歉;奧運中華棒球代表隊表現不如預期,「網友說」要帶雞蛋去機場接機;跆拳道奪得金牌時演奏國旗歌,兩岸網友都有話說,於是互相嗆聲;還有網友質疑張菲贈送陳詩欣的水晶元寶是銀行的贈品等等……。這些新聞的重要性雖然有所不同,但共同點是都打著「網友說」的名號。看來「網友」對什麼事情都有意見,這是因為社會e化後網友自詡為新興的權威嗎?還是新聞媒體的呈現方式出了問題?

事實上,這些新聞所指涉的「網友」,在人數、身份性質上都有所不同,有的「網友說」是引發激辯的單一意見,有的則是透過討論形成的共識,但在新聞媒體的處理之下,這些差異一律都看不見,網友一如事事監控的老大哥,或頂多被簡化地二分為互相嗆聲的對立兩造,而其中凸顯的問題,就是新聞媒體從網路討論板上擷取片斷意見來報導的做法,恐怕有失當之處。

網路論壇的討論一向有其獨特的運作模式。網路討論區的分類非常多樣,某些板純屬發洩情緒用,某些是交換情報資訊或閒聊性質的,當然也有的是針對時事或其他各類議題進行討論;然而新聞媒體的「消息來源」或「意見出處」是從怎樣的板上得來的?我們無從得知,只是每每看到某些情緒性的意見被渲染成共識,或只要有網友張貼一則傳言,媒體就以聳動標題指出,有網友踢爆某事件內幕。如此一來,網路的匿名性所保障的自由其實可以輕易地被濫用:「網友」(而發新聞的記者本人也大可以擔任「網友」的角色)只要隨便丟出一個有話題性的消息,不管是虛是實,都可以成為一則新聞。 

其實網路討論板的資訊中,包含有八卦傳聞、共識的凝聚、情緒性的叫囂,以及理性討論的聲音等等,如果新聞媒體有意從網路討論板尋找素材,或許該鎖定在網路論壇多元與理性的一面。網路提供了一個自由的空間,讓討論可以充份地進行:主流媒體不關心的事件,網友可以自闢出一方探討的天地;不受到重視或不敢說出的意見,也在網路匿名的特性下有了暢所欲言的可能。網路論壇正面的意義,就在於讓不同身份屬性但關心同一話題的人可以提供他們不同角度的思考,發出多元的聲音,而如果新聞媒體不能掌握這種聲音,在處理「網友說」時,只能抹煞討論中的互動與差異,或專門選取其中有新聞賣點的情緒性文字來報導,那麼這種「網友說」的遊戲,還是省省吧。

 

回首頁】【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