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4.09 中國時報
觀念平台 SARS的隱喻
◎黃宗慧

 

    近日在報紙、網路上都不乏民眾投書指出,若從SARS流行區回國便會被當成瘟神,而在機場打個噴嚏彷彿就成了全民公敵,還有中鼎員工的子女,表示在就讀的學校裡感受到被排擠的壓力。在保持警戒之際,我們似乎也應該思考:人人自危的心態是否更加遽了SARS造成的傷害?SARS是否已經在糾結的社會論述中發展出病毒以外的危害了?

    蘇珊桑塔(Susan Sontag)在她著名的《疾病的隱喻》一書中,曾經語重心長地指出,當疾病成為污名化的隱喻時,將阻止病人們尋求完整的治療。例如當AIDS被看成是對於性放縱者甚至性變態者的懲罰時,許多人便因為害怕被裁決、害怕被放在受歧視的名單上,而不願意受檢就醫,尤其如果所患的疾病即使「早期發現」也不保證有藥可醫,那麼病人更是與其忍受疾病,也不要因為就醫而過著飽受歧視的生活;如何不讓扭曲的隱喻形成讓病人受害更深的迷思?於是成為桑塔全書的關懷所在。

    如今全球都尚未能夠有效控SARS疫情,桑塔的提點因此更顯得有其重要性。可以想見,SARS如果也成為一種污名化的隱喻,恐怕防疫工作只會更困難,例如像衛生署這樣一面呼籲曾經搭乘所謂「SARS班機」的旅客盡快主動通報,一面卻又以「小心!SARS就在你身邊」為廣告,煞有介事地把SARS與匪諜作連結,聲稱「在台灣其實SARS遠比匪諜少」,這樣的做法,顯然無法讓正憂心猶疑著要不要主動通報的「匪諜」們,因此會心一笑地趕快自動「投案」。想用「衛教宣傳的幽默創意已經吸引到民眾的注意了」這樣的說法,來解釋衛生署引發爭議的這則廣告,恐怕牽強了些。

    其實正因為對曾經出入流行區、未排除感染可能的民眾實施居家隔離是必要的,我們更需要以正確的理念宣導防疫工作。今天我們對於SARS感到恐懼、想避開可能的感染源,都是人之常情,但是這並不等同於我們就可以用令人難堪的姿態--彷彿中世紀對待痲瘋病患者一般--來對待身邊有感冒症狀的人;而今天即使世界衛生組織認為病毒的源頭在廣東、即使大陸官方初期封鎖疫情的做法十分可議,也不表示我們的衛生署因此應該為SARS附加上匪諜的隱喻。

    據報導,部分被隔離的民眾因為感到生活相當不便而頻生抱怨,甚至有的忍不住仍私下出入公共場合,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單位還進一步用泛政治化的隱喻將SARS賦予污名,或一般民眾以排斥鄙夷的態度對待「可疑份子」,對於疫情控制都只會產生負面的作用,例如有可能造成害怕被隔離、不願意受檢就醫的病例激增;至於污名化的態度所激化的不必要對立,更可能是連帶必須付出的代價。我們不妨再看看桑塔對於諸如梅毒這類被視為瘟疫的疾病,曾有過如何發人深省的論述:桑塔發現,一般的瘟疫敘述都有個特徵--瘟疫必定來自他處;所以「梅毒對英國人而言是法國梅毒,對巴黎人是日耳曼疾病,對佛羅倫斯人是那不勒斯病,對日本人而言則是中國疾病……」,疾病和異己如此有了密切的連結--它們都是邪惡的他者、污染者。

    如今面對蔓延的SARS疫情,我們可以防範、可以憂心、甚至可以不用否認SARS來自他處這個不爭的事實,但我們依然可以選擇,不要因此展開排除異己的污名化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