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載於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2001.06.01 03:25AM Taiwan time updated


◎黃宗慧


文學視窗---收藏有理、戀物無罪──閱讀收藏全百科

近年來常可見類似型錄、圖鑑類的「收藏全百科」,諸如《芭比博覽會》、《貓咪博物館》、《熊熊嘉年華》、《Swatch.book》等,在書市間萬紫千紅地綻放。面對這類鼓勵收藏或羅列個人收藏品的書籍,一般的疑慮便是它們是否有縱容戀物癖的傾向。

近年來常可見類似型錄、圖鑑類的「收藏全百科」,諸如《芭比博覽會》、《貓咪博物館》、《熊熊嘉年華》、《Swatch.book》等,在書市間萬紫千紅地綻放。面對這類鼓勵收藏或羅列個人收藏品的書籍,一般的疑慮便是它們是否有縱容戀物癖的傾向。這些收藏類書籍所介紹的商品是否的確是一種戀物(fetish)呢?按照馬克斯的分析,戀物的過程就像交易市場上貨幣的流變一樣:當金幣作為交易媒介的時候,貨幣本身還名副其實地帶有使用價值的色彩,但頻繁的流通使金幣本身的物質性不斷地耗損,逐漸被其實並不值錢的銅幣、鎳幣甚至紙鈔所取代,像這樣一件物品的象徵價值大於使用價值,或說超越原本物質本身的價值、對主體產生無法名狀的特殊魅力,就是所謂的戀物。德國思想家班雅民也曾說,對收藏家而言,收藏品的實用性其實完全無關緊要。從這些觀點來看此類書籍中展示的收藏品,的確可以說它們是個人戀物情結所繫、但缺乏實用性的東西。名之為「億萬夢幻」、禮服上鑲滿施華洛奇水晶的芭比娃娃,雖然售價不菲,但確實好像沒什麼使用價值?而不是有九根指針、就是完全沒有指針的Swatch手錶,看來計時的實用性也小得可憐?但是反過來思考一下,「缺乏實用性」真的絕對是缺點嗎?收藏家所出的書又必然都是鼓勵奢華或刺激消費的商業型錄嗎?

對於收藏家,班雅民的看法其實頗為正面。他說收藏家把物品從乏味的使用價值中解放了出來:收藏家一如面相學者般詮釋著收藏品的命運-不論是它們的來源、價格、材質、手工或產地-他們對於物品完整歷史資料的知識,使物品就此充實豐富了起來。證諸上述對商品來歷如數家珍的收藏百科,我們的確發現物品變得更多姿多彩了起來-原來日本招財貓的可愛形象背後,有個小貓在廟裡舉手祈願,以肉身換金幣來幫助不肖主人的可憐傳說;原來沒有指針的Swatch手錶,是要勸人不必把時間看得太嚴肅,因為「無價的奢華,是不必分秒必爭的灑脫」;原來有著奧黛莉赫本臉龐的芭比娃娃,因為赫本捐出了部分肖像版稅,還曾經嘉惠世界飢民……。

而如果說收藏家以知識豐富了收藏品,收藏品則是以珍貴的回憶回饋了收藏家。班雅民指出,例如把一本孤零零的書從書市中解救回來、在自己的書架上賦予這本書新的自由與生命,就將成為藏書家難忘的愉快回憶。的確,收藏家與每一件收藏品間的邂逅,都將成為他個人回憶資料庫中珍貴的一部分;就如同我們看到心岱的第一隻貓偶,原來是為了記憶一隻走失的貓咪;東區服飾店的櫥櫃上靜坐的貓偶,那熟悉的形體勾起了她對於某種貓咪的回憶,而收集貓雜貨也就此成為療傷止痛的契機;而《熊熊嘉年華》的李若菱在介紹她的小熊時,也總會充滿感情地記起青春歲月中的點滴:曾經遺失的小熊被重新找到的時候,髒兮兮的身上卻殘留著已經往生的心愛小狗的氣味,是該為小熊整理門面?還是透過氣味懷念當初為了爭寵而咬弄小熊的狗狗?誰說戀物必然沒有實用性呢?雖然此「實用」非彼實用,但作為回憶的支撐點、感情的所繫與心靈的慰藉,又何以不能算是一種實用性呢?

其實在收藏的世界裡,我們甚至不愁收藏品不實用,反而該擔心它們被使用-被當成資本一般使用、囤積居奇、交換增值。有些收藏全百科除了標明實際市價之外,還動輒強調某某限量發行的收藏品如何珍稀,或鼓勵收藏者不可缺少某一款式,以免減低增值空間,這樣的收藏百科,要的似乎是物品對收藏者實際的金錢回報而非情感或記憶的回饋,總不免讓人有些遺憾;也因此看到《熊熊嘉年華》或《貓咪博物館》的作者用幾個熊掌符號或是幾顆星來象徵價位值段時,感覺分外可喜,她們兼顧了收藏家對物品史的資訊完整性的要求,但又能以不醒目的方式呈顯物價,或許在這樣的時刻,我們才更容易看見戀物作為收藏家的心靈歸宿時,所獨具的「實用」價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