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載於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2001.04.04 02:45AM Taiwan time updated


◎黃宗慧


文學視窗---我吃故我在〈談食物書寫〉

編案:城市裡,最常聽見的問題就是「最近流行什麼?」大人研究時裝顏色、家飾布和馬桶的花樣、料理異國菜異國酒的餐廳、開超現實派對的場地等,小孩研究玩具、球鞋、零食、漫畫等。這一切都已制度化,有為數驚人的時尚出版品,包括報章與專業雜誌蔚為龐大的宣傳機器,長篇大論地引介。人間唯恐天下不夠亂,從今起開闢「文學視窗」專欄,希望為愛讀書的人樹立流行參考座標。這個專欄每周四、五、六推出,將廣邀以喜愛讀書著稱和以讀書為業的作家、評論家、編輯、教授等,暢談閱讀的新觀念與新方法、從閱讀與出版的現象看出文化發展的方向,以及讀書之後又復聯想到的其他書和人和事。希望這個專欄成為建立綿密資訊網的基礎,往後,我們將不僅讀流行的書,也讓閱讀成為一種流行。

不論在國內或國外的出版界,食物成為書寫中的主角似乎都是近幾年才顯得特別興盛的風潮,過去食物要當主角,大概只有指望出現在食譜這種工具書之中,現在卻不同了:食物可以入詩,於是我們看到焦桐的《完全壯陽食譜》讓食物與身體、情慾的意象糾結為文字的饗宴;食物也可以成為生活散文的素材,像林文月的《飲膳札記》便以食譜串連生活回憶,以菜香承載歲月遞嬗中的心情變化;食物當然更可以成為小說的重心,露絲?雷克爾(Ruth Reichl)的自傳小說《天生嫩骨》,便是以食物為主軸,書寫她由少女成長為廚師和作家的故事。如果說過去食物在書寫中的地位多半像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中的馬德蘭小餅乾一樣,只是作為引發回憶的觸媒,那麼在現在的書寫中,食物可是反客為主地成為真正的焦點所在了!

食物書寫的大量出現,是不是具有什麼樣的特殊意義呢?就某種程度而言,或許可以說是有越來越多的人打破了心物二元論的迷思,對於食物所代表的物質性(materiality)有了更深刻的思索與接受吧!在心靈優於物質、精神高於肉體的二元位階思考中,食物或排泄物都是「不登大雅」的文學素材,當然,食物的處境還是比排泄物好些,珍饈美味看起來也不能和鼻涕屎尿混為一談,但其實若追究起來,食物和排泄物一樣,都以其赤裸裸的物質性,隨時提醒著人類去面對他可能很想壓抑的肉體性(corporeality)和很想忘記的世俗性(earthbound condition)。喬伊斯小說《尤利西斯》的主角布盧姆就曾在思索凡人與神的差別時,推論女神雕像都沒有肛門的原因在於不朽的女神不像世俗凡人一般,需要往一個孔裡填塞食物,又從另一個孔裡排泄:「食物、乳糜、血液、糞便、土壤、食物。得像往火車頭裡添煤似地填充食物」;也就是說,食物雖然看似不像糞土那般需要被檢禁,但「有進就有出」的這個事實使食物也不免被歸為卑俗的、物質性的一方,因為它破壞了我們關於主體能自給自足、靈魂有其自身完整性等等的想像。法國學者克莉絲提娃(Julia Kristeva)不也以小孩的吐奶為例,來說明許多時候人類對食物的厭棄其實來自於食物對主體的威脅嗎?不願喝奶的小孩所排斥的恐怕不是牛奶本身而是它的象徵意義,換句話說,吐奶恐怕正是主體對於尚必須受父母滋養、必須接受父母慾望宰制的一種反抗啊!

這樣看來,近年來所湧現的關於食物本身的歷史書寫--不管是巧克力、咖啡,或是番茄、蘋果、橄欖--應該是更值得期待的一種新興勢力了;食物不再被看成隸屬於廚房之內的瑣碎小事,食物的歷史和人類的歷史在這些書中被結合了起來:不同時空下的人們如何接受、排斥、詮釋不同的食物?當這些問題透過此類書寫被淋漓盡致地呈現出來之後,或許我們會更願意以謙卑的心情承認,人類的命運不能獨立於食物的歷史之外,而「我思故我在」,也未必比「我吃故我在」更接近人類存在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