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報書評

黃宗慧評《哈利波特消失的密室》﹝2001/1/10﹞

書名:哈利波特消失的密室﹝Harry Potter and the chamber of secrets﹞
作者:J.K.羅琳﹝J. K. Rowling﹞
譯者:彭倩文
出版者:皇冠文化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00.12
定價:280元
類別:兒童/青少年



黃宗慧(台大外文系助理教授)

閱讀《哈利波特》無疑是一件幸福的事;雖然在我這個年齡看《哈利波特》,幸福之中又攙雜了一些失落與尷尬。失落感來自於《哈利波特》對魔法世界或學校生活等精采有趣的描述,雖然讓我重溫了童年時,一面吃著零食一面看著《淘氣的麗莎》或《魔衣櫥》等引人入勝的故事書時所感受到的幸福,卻也驚覺那樣的時光已經離我好遠了;而尷尬之處倒不是怕被貼上追逐哈利波特流行風的標籤,而在於為了在忙碌的生活中抽出看《哈利波特》的時間,不得不利用監考學生期末考時在講桌前看,對比於台下辛苦作答的學生,興味盎然地看著哈利波特如何解開密室之謎的我,面對學生交卷時偷瞄著老師所看的書的那種眼光,不由得有幾分尷尬
……

一定是哈利波特的魔法,讓我為這篇書評寫了一個如此不像書評、或者不像我過往風格的書評的開頭!還是我還在抗拒為一本迷人有趣的好書道貌岸然地寫下正經八百的書評?可是,我總不能只說,「這是一本好看、看了還想再看下一集的好書」吧?更何況,作者在書中所透露的,關於所謂的真實與幻象的理解,其實的確可以被正經八百地大書特書一番呢!

J.K.羅琳所創造的這個生動的魔法世界,最大的功能就是提醒我們重新去思考,所謂的真實世界到底是什麼?關於這一點,《哈利波特》揭示的不見得比諸如《給凡妮莎的信》,這類標明要探討宇宙真相的書所能說的來得少;《給凡妮莎的信》的作者在檢討人類對於科學或真理的過度相信與執著時,說了一段很有意思的話:「
科學家希望我們相信夸克的存在,夸克是一種比電子還要微小、比電子更基本的粒子。科學家要我們相信夸克就和知更鳥,和石頭一樣的真實。(但你是否看過或感覺過夸克?)因為科學家說鬼魂不存在,所以我們相信鬼魂或預感,就不免有人會認為我們愚蠢,就算我們親眼看到的還是一樣。」可以相信有「科學根據」的夸克,但決不能相信鬼魂;相信只有一種大寫的真實(Truth)存在,而任何有違自己所認知的其他真實(truths)都該被歸類為荒謬無稽,這不正是羅琳筆下德思禮一家人那種「麻瓜」的典型態度嗎?

本著對大寫Truth的質疑,作者刻意讓我們在「消失的密室」裡,看到了延續自「神秘的魔法石」以來的主題
「不受騙的人錯了」(The non-duped err)。這句本出自拉崗(Jacques Lacan)的箴言,經過齊傑克(Slavoj Zizek)的解釋,適足以用來說明,那些自以為可以辨析一切真實、不被象徵秩序中任何虛妄所騙的人,往往錯得離譜。

在《哈利波特》第二集中,我們還是可以同第一集一樣,一再看到羅琳如何無法認同那些沒有想像力、完全拒斥魔法而自以為可以掌握真實的麻瓜;這次我們透過榮恩的爸爸衛斯理先生之口,得知魔法世界甚至會發明一些用來整麻瓜的玩意,像是一根會不斷縮小到完全不見的鑰匙,讓他們在需要的時候找不到,而「
麻瓜是絕對不會承認自己的鑰匙會不斷縮小他們會堅稱自己只是老是把鑰匙弄丟罷了。上帝祝福他們,他們對魔法實在是遲鈍到令人難以想像的地步,就算把事實扔到他們眼前,他們也同樣是視而不見……」其實,視而不見的原因無他,就在於「麻瓜」對所謂的事實往往有太偏狹既定的看法,以為真實只有一種,自然看不到其他真實的可能性。

但是我們如果以為羅琳創造了一個烏扥邦式的魔法世界來對立於麻瓜世界的不堪,那就錯了。二元對立的價值觀恐怕不是《哈利波特》所要歌頌的。如果說羅琳藉麻瓜世界對女巫、巫師態度來批判麻瓜的「排他性」,她對魔法世界的排他性也照樣毫無隱瞞,例如從衛斯理家族的弗雷口中我們就得知,大多數巫師對麻瓜世界非常排斥,因此即使有些麻瓜的花招的確好用,他們也不屑去學習,更不用提魔法世界中部分人士如何對所謂的純種血源有所偏執,而有所謂「驅除麻種」這樣的惡念。

因此與其把羅琳的魔法世界看成一個對立於麻瓜世界的桃花源,不如說她是在看出人類太常因為一些執念而產生排他性之後,創造了一個魔法世界來拓廣我們對所謂真實的認知,要我們放棄對單一價值觀及單一真實的偏執。在不同的真實之間折衝,或許可以得到更多的智慧,就像被刻畫得頗為可愛的衛斯理先生這個角色,至少在第二集看來,就頗能體會:從不同視角去看待事物,自然會產生不同的認知,因此真理往往只有一種相對性而不是絕對性;當他稱讚麻瓜世界電話的發明極有創意時,我們不就發現了電話也可以被看成麻瓜世界的一種魔法?真實的定義不只一種,當然魔法的定義也不該只有一種。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自以為不受騙的人往往犯了錯」這樣的觀念在一、二集中不時可見之外,在第二集中我們還看到了另一種錯得很深的人,就是自欺欺人的人
著作無數但事實上無才無德的學術騙子吉德羅哈洛。這位在本集中招搖撞騙、以發簽名照及被人崇拜為樂的大配角,在出盡洋相鬧夠笑話之後,落得以失憶的命運收場。嘲笑社會中所充斥的這類自以為是的江湖郎中,並不算羅琳的創舉或洞見,難得的是她觀察到這類明星郎中的形成,往往和崇拜者的行為模式是息息相關的:越多偶像崇拜者追逐各行各業中的「明星」,使小有所成的人在權力與名聲的虛榮中迷失自己,就會使這些人愈發汲汲營營地經營自己的明星形象、努力維持自己的明星光芒,最後,名過其實的人往往只好以自欺欺人、虛張聲勢的方式來吸引更多崇拜者,如此惡性循環下去……

羅琳顯然不要她的哈利波特成為這種在掌聲中迷失自己的人,所以她在塑造了崇拜哈利、拿著相機追逐哈利的柯林
克利維這個角色之際,不忘讓哈利對這種崇拜的狂熱表現出侷促、羞赧,甚至由不安轉為不悅的純真反應,而非讓他迷失在這種掌聲之中。相信《哈利波特》的忠實讀者,也必將期待因此書而贏得全球矚目的羅琳,會和她的哈利一樣不迷失在掌聲之中,繼續創作出實至名歸的好書吧!

最後還是很想說,讀者們完全可以不用理會這篇書評所說的「大道理」(如果其中真有些道理的話),畢竟高高興興地看完這本書並期待它的續集,本身就是件幸福而值得的事了!

回首頁】【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