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樹調查心得報告
 
鴻祺
樹語:

一直以來,人們不斷強調我們是萬物之靈,這個世界應該要由我們來主宰、來左右、來操控。而從過去到現代,人們看這個世界的角度,也都以人類的福祉優先。當人與自然發生衝突,往往就是自然要受傷害的時候。

在老樹調查過程中,人與大樹之間的利益衝突始終是個討論的焦點。對人們來說,當大樹的存在變成一個潛在危機時,當它可能對人們造成生命財產的損失時,當然要想辦法解決這棵大樹。站在自然界的角度來看,人重要還是樹重要?一棵大樹,可以造就許多生命;一個人,卻常常是許多生命發展的絆腳石。

當人與自然發生衝突時,該是自然去遷就人們,或是人們退一步去遷就自然呢?當一切都不再是那麼絕對時,人們應該好好思考一番。

人語:

這份報告的參與,讓我對這個我待了五年的校園有了不同的認識。平時不會去注意的樹木,平時也沒有機會去探索的角落,在這學期的實習課與老樹調查中,我認識了許多過去我所不知道的新世界。現在走在路上,不論是否在校園中,我常常會被從身旁擦身而過的樹木所吸引而停下腳步,也常常會不自覺地想在視線範圍內搜索大樹的蹤影。我開始觀察它們的外形、它們的枝幹、它們的葉、它們在不同季節的變化。

我不一定認識它們,但從這些觀察中,我的生活變得更有趣。

 
 
元均
教職員工宿舍:
台北市樹木保護條例是一個出發點立意很不錯的法令,但是仍然有其要再做考慮的地方,以我們這次做校園老樹調查的過程,跟台大舟山路教職員宿舍居民有過討論,他們是覺得這個法令會造成他們生活上的困擾,因為他們居住地區的樹木基本上因為有居民特別的照顧,所以都長的很茂密,生長狀況良好,也有不少的樹木是符合本次調查的條件,是可以列入保護範圍內,但是當地居民卻不能認同,因為如果他們生活周遭的樹木被列入保護,那便是意謂著他們不能對這些樹木進行任何的修剪,否則是違反法令的,要受罰,但是不修剪的狀況下,卻又很很容易對居民造成生命財產上的潛在威脅,以今年颱風為例,因為過於茂盛的枝條,沒辦法承受過強的風勢而掉落甚至倒塌,壓壞了不少車輛,如果沒有辦法對樹木進行修枝工作,那受到傷害後要由誰負責呢?由居民來承擔這樣並不合理吧?
然後在調查過程,很明顯的教職員宿舍管理員對我們的測量舉動很小心,因為他們並不希望宿舍區的樹木被列入保護。
我想這個法令剛起步,但是仍然有許多須要再考慮討論的地方,也希望能夠訂定出符合法令出發點,卻又不會與居民造成衝突的法令來。

辛亥路黑森林:
我們一致認為,這塊位於國青宿舍後方,被台大學生稱為黑森林的地區,是很值得保護的地方,也許它是在因緣際會下造成的,但是在校園內能夠擁有這樣一塊樹木如此密集的地方,實在難能可貴,這個地方更曾是台灣特有保育類猛禽台灣鳳頭蒼鷹築巢的地點,在都會台北裡更顯得珍貴,也許在樹木結構上並沒有達到樹木保護需求,樹種上也不是特別珍貴,但是整體價值我們認為有保護的價值。在日本北海道大學裡,處處都可見到樹木的存在,對於他們來說,樹木的存在不是需不需要保護,而是理所當然的事,在北海道大學的校區內更有一個闊葉樹園區,並且鋪設步道可供人休息遊憩,對於校園景觀上更是一大幫助,我想同樣是位於都會區中心的台大,為何做不到呢?我們認為黑森林是非常有潛力,善加規劃的話會是一塊甚至比台大農場更棒的都會休憩區,因為它擁有都會區裡少見的高密度植物,環境又幽靜。
然而在現在台大各系互爭校地以興建硬體的趨勢下,我們很難保證這塊黑森林會留存到什麼時候,只希望可以將他劃入校園規劃的一部份,甚至是整片列入保護,不得開發利用,當這塊地消失的時候,也意謂著台大的校園綠地規劃都是假的,實在不值得在做任何的期待了。

 
 
愷翔
綠, 是台大最寶貴的資產之一。

或許日常生活的匆忙令人無暇佇足, 她們對我卻有種自然的吸引力。

路旁花枝招展的生命, 如同千嬌百媚的窈窕淑女攫走我的視線。

歲月遞嬗, 不同的是: 
她不會年老色衰, 卻益加挺拔, 更增其風情萬千。

能夠按圖索驥覓得難得的長青, 對”綠痴”們是多值得興奮的事啊!

 
 
孟唐
我做這個調查,大半的時間是跟鴻祺學長在椰林大道以北的校園裡,拿著皮尺對看中的樹:量、量、量。量直徑、量胸圍、量冠幅。然後我站在樹下,學長替”樹”拍照,也就是說,主角是樹不是我,我是相當於”比例尺”的功用(雖然很想擺點pose,但最後還是很有自知之明安安份份地當個比例尺,這點我算是滿盡責的。),我們據此以人樹比例來估算樹高。其實樹高一開始我們是用筆桿量比例來估算的,但不管是不同的人來量,還是同一個人量數次,結果都不相同,而且結果令我們存疑,多半都覺得量得太高。所以,新的測高方式也就應運而生。另外,在調查過程中還有一些我們所碰到的問題像:

(一)有些樹種竄高很快,雖然符合15m以上的保護標準,但看起來直覺給我們的是,那些樹不適合列為需要保護的樹。

(二)量榕樹的時候,由於榕樹的氣生根長到地面會變為支持根,所以測量完記錄下來的胸圍和直徑的數值就會比較大,支持根到底要不要一起測量進去成為我們的問題。

(三)由於工具不精確,量出來的數據也就大概大概、不甚精確。

(四)我們調查的這區,同一樹種以白千層為最多,而且,很多棵都看起來很大,一一去量,讓人感到乏味。

(五)有些樹的名稱叫作什麼,難以辨別。

(六)植物在校園地圖上標號的困難,必須極具空間概念。

以上的問題我們或已解決、或還試著去解決。但我想說:雖然碰到不少的問題,但發現到問題是必然的,因而使我們收獲得更多,做完這個報告我覺得真的很值得!平常在學校裡面不太去注意樹木們,經過測量以後,竟然有那麼多棵是需要被保護、需要受到重視的,令我為之驚嘆,也因此,現在我走在學校裡,都會不時地去觀察周遭的樹木。並且,我對樹木們建立起了一份莫名的情感:
「他們就像與我生活在臺大的好伙伴般,陪我一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