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立台灣大學 | 台大社會科學院

「社會品質與永續福利社會」學術研討會∼邁向亞太地區大學與歐盟大學的新夥伴關係∼

第二屆亞洲
 「社會品質與永續福利社會」學術研討會
邁向亞太地區大學與歐盟大學的新夥伴關係

會議論文下載

會議日期:2007年3月28和29日
地點:國立臺灣大學第二活動中心B1國際會議廳

主辦與策劃單位

  • 國立臺灣大學邁向大學頂尖計劃:社會科學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
  • 日本21世紀卓越計畫:日本千葉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暨公共事務研究中心 (ReCPA)
  • 歐洲社會品質基金會 (European Foundation on Social Quality)

指導及協辦單位

  • 行政院研考會
  • 創世社會福利基金會
  • 台北市政府社會局
  • 內政部社會司
  • 臺灣社會政策學會
  • 中華民國外交部

 

組織委員會
主席:王麗容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主任及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副主席:Tetsuo Ogawa
日本千葉大學法經學部綜合政策學科副教授
英國牛津大學社會科學高級進階中心研究委員
Laurent J.G. van der Maesen
歐洲社會品質基金會
古允文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計畫書)
第二屆亞洲「永續福利社會(Sustainable Welfare Societies)」學術研討會
~以社會品質取向(Social Quality Approach) 為架構~
(Tetsou Ogawa & Laurent J.G. van der Maesen 草擬)
一、會議主題介紹
1. 從第一屆談起:
第二屆亞洲「永續福利社會(Sustainable Welfare Society)」學術研討會將延續第一屆(2006年3月在日本千葉大學)研討會的成果與因應探討新挑戰。第一屆是藉由社會品質為參考架構來闡述「永續福利社會」的主張,比較傾向觀念的介紹,不過隨著亞洲國家公共政策以及歐洲「社會品質」這個取向論述的發展,而有第二屆的召開。會議期間將討論如何比較亞洲經濟、政治、文化、人口政策的結果,以及將這樣的了解和發展至今的歐洲社會品質研究取向做連結,而且因著全球化,如何持續增強亞歐間的合作關係。
第一屆研討會主題聚焦於開啟亞洲和亞洲與歐洲和歐洲「之內(within)」,以及亞洲與歐洲「之間 (between)」的比較研究。如同該會議目的所旨:「在亞太地區面臨全球化和人口老化挑戰之下,政策決策者、研究者、與非政府組織有必要討論與重新定義社會政策到經濟政策的角色,用以達到社會與經濟的發展」。當時研討會主要是在從歐亞的比較觀點來討論社會政策,目的在於建立一個以社會品質的認同,尤其是著重在“社會面(the social)”,提供了經濟、社會和文化政策時的理性思考,跳脫傳統政策決策時的狹隘思維。亞洲社會之間應尊重文化差異與跨文化的理解,在這些初步的工作未完成之前,有關永續福利社會(sustainable welfare societies)應會較緩的。

  • 第二屆研討會:

第二屆研會接續著先前的主要議題,相對於傳統「福利國家」,「永續福利社會」之於亞洲國家究竟如何。我們假設是傳統的那些福利取向未必適用亞洲與歐洲社會間比較,但這裡或許存在一種「取向」可以導致「永續福利社會」之概念。因此,為進行亞洲和歐洲國家/社會之內或歐亞之間的比較,需要一個「典範(paradigm)」的轉換。這個重點應放在公民社會的角色及永續福祉發展的可能性,以期能真正了解在全球化過程中,亞洲國家的最新轉變。 如同第一屆研討會的結果,新歐洲理論「社會品質」,當成轉換的「典範(paradigm)」,運用在歐洲社會的脈絡中是相當具有功能性的,而對於比較亞歐國家/社會方面也應相當具有工具性意義的。再者,這樣的典範,也讓我們了解傳統的「生活品質(quality of life)」和新的「社會品質 (Social Quality)」取向,前者著重於「個人取向(individualistic oriented)」的生活型態,後者著重於「社會取向」指標。
藉由這一個主軸上,我們必須在第二屆亞洲社會品質會議上再詮釋第一屆亞洲研討會所得到的結果,並且更朝向更近一步的發展:
首先,進行「永續福利社會(sustainable welfare society) 」與「福利國家」(welfare state)進行福利的理論對話和比較,其關聯的面向將包括而與環境、經濟、政治與文化等。
第二,將最初在歐洲建構的的社會品質指標應用在亞洲國家或社會上,目的在於測試「社會品質取向」於亞洲環境的適用性,四個條件因素為:(i) 社會經濟安全, (ii) 社會凝聚, (iii) 社會包容與 (iv) 社會賦權。
第三為奠定歐亞的比較研究的基礎,將檢視並調整社會品質(指標)取向在亞洲的適用性,將來以此作為國際比較研究的工具,。
第四,基於這些努力,來創造歐亞洲全球化下,「永續福利社會(sustainable welfare society)」之政策新思維,也就是以「社會品質取向(sustainable welfare society)」為理念架構,來闡述「永續福利社會」的概念和政策意涵。

換言之,第二屆會議重點在於為建立「永續福利社會(sustainable welfare society)」的新共識,為歐亞間比較研究而作準備,以了解全球化對歐亞洲國家/社會日常影響。此一認知與共識將轉換為公共政策,實現四個社會品質的規範性方向:(i) 社會正義(公平)、 (ii) 團結 、 (iii)民主基礎式公民權以及 (iv) 人性尊嚴。

  • 會議目的

第二屆亞洲永續福利社會會議依上述的會議旨意,我們將區別以下各目的:

  1. 從國際脈絡觀點闡述「永續福利社會(sustainable welfare society)」理念:

主題主講人:Alan Walker教授與Yoshinori Hiroi教授
因應全球化的趨勢,我們必須釐清由「(歐洲)福利國家」改變為(亞歐)「永續福利社會」的理論和政策論辯;同時,我們也要釐清這樣的改變,為何隱含了「典範」轉換、以及這個「典範」轉換所帶來的理論和政策的改變。這將為研討會提供一些新的理論方向。

  1. 闡述亞洲國家之間的比較政策研究的起始點,此乃立基於第一屆研討會之成果和近期歐洲社會品質基金會研究成果。

主題主講人:Huck-Ju Kwon教授與Harry Nijhuis博士
         第一次研討會中已提供有用的資訊。兩位分別來自亞洲與歐洲的專家,將針對上述(a)的基礎進行演講,開啟亞洲國家之間的比較政策研究之新階段,以便和第一次會議相比較。新階段階段將涉及「社會品質」認同的建立,並且以此為基礎,作為歐亞公共政策制定的基礎,以便對「永續福利社會(sustainable welfare society)」的各層面有所貢獻。「社會品質取向」也邀集歐亞各城市之間形成一個新的〝低度治理的網絡〞關係模式。在「永續福利社會(sustainable welfare society)」的新概念之下,將分析社會品質取向的新理論與新研究成果。
主題主講人:Laurent J.G. van der Maesen博士與David Gordon博士。
同樣的根據第一次研討會的結果與近期歐洲社會品質基金會的研究,我們必須提出社會品質取向實際理論和方法論的共識和他的啟發意涵。最重要的是分析「生活品質」與「社會品質」取向的差異,以了解論述「典範」本質的轉移。更重要的是討論主要測量工具和測量指標的差異,這同樣也為研討會提供了一些新的理論方向。

  1. 從亞洲和歐洲的觀點下討論「社會品質」的四個條件因素的本質(i) 社會經濟的安全(social-economic security), (ii) 社會的凝聚(social cohesion), (iii) 社會的包容(social inclusion)與 (iv) 社會賦權(social empowerment)。

主講者:社會經濟安全:Ton Korver博士與王永慈教授
        社會凝聚:David Phillips先生
        社會包容:張菁芬副教授
        社會賦權:Peter Herrmann博士與Laurent J.G. van der Maesen博士
歐洲社會品質基金會為了發展上述四個面向的社會品質建構要件(conditional factors),已做了許多理論討論與分析,是隱含於「社會(the social )」的理論中。挑戰的是在歐亞觀點中討論上述的成果,以作為亞洲實證研究和歐亞比較研究的開始。

    • 呈現十一個亞洲國家或社會關於「社會品質」指標,並且以「永續福利社會」概念來辨証的實證研究結果:

主講者為:Akiko Oishi副教授(日本),Moneer Alam教授(印度),王雲東博士(臺灣),M. Ramesh副教授(新加坡),Deborah Mitchell博士(澳洲),Raymond Kwok-Hong Chan副教授(香港),Nugroho Abiksuno副教授(印尼),Syed Abd Rashid Sharifah Norazizan博士(馬來西亞),林卡(Ka Lin)教授與Karen Gabe博士(中國),Natalia Grigorieva博士(俄羅斯),以及Keong-Suk Park博士(韓國)
實證性的指標評估(以社會品質建構要件的四個面向)是否適用於亞洲國家或社會,各地區並不相同,而與會的九位專家則負責於這些社會品質指標檢視成果的提出。這些結果可能具功能性,即回應上述(a)和(c),也為上述(b)和(d)奠定比較研究的基礎。
4.      主題與目標之爭議
因應現今全球化之影響,亞洲與歐洲國家或區域之間的合作關係將會增加,這個現象使得我們對於亞歐國家的知識背景資訊,以及相關日常活動的改變產生了興趣,進而有比較性研究的需求。自從90年代以來,為了在歐洲國家傳達此研究的理論基礎,而展開了社會品質取向(social quality approach)。此取向最新結果可解釋社會福利國家(及其他詮釋)仍不足以了解先前提到的日常生活或公民地位和角色之概念,在日常情況下亦無法推斷條件因素的改變。
綜觀所有原因,福利觀念在亞洲國家似乎仍不足以做為比較研究,理論上看來它不曾被應用,而實際上亞洲國家的政府並不注重福利條件的成果與散佈。因為意識到了全球化的影響,以及亞洲區域整合的提昇,因此了解社會過程之概念就成為了解現代亞洲的條件。特別是在亞洲各國文化背景下,對於瞭解文化本質,以及社會朝向永續福利社會改變的關心興趣呈現持續提升的狀態。為因應世界上緊急與重要的環境問題,永續性與永續福利社會話題將在亞洲國家愈顯重要。
歐洲社會問題的理論化與亞洲國家現況整合的新發展,使亞歐地區學者針對「永續福利社會」 主題合作,而社會品質取向之運用,則因具備啟發性而備受關注。此點已於第一次研討會中闡述說明,第二次研討會之結果應使此一區域合作關係有進一步發展。

5. 會議準備工作

5.1 第一次研討會的成果發表
為了加強亞洲有關「永續福利社會」概念的持續論證,在「社會品質」參考架構的協助下,並與歐盟的接軌, 於2006年三月份所舉辦的第一次研討會最重要的部分將出版「國際社會品質期刊」(IJSQ)(它是以承繼原有的歐洲社會品質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quality)。換言之,本期刊改版後第一期,將出版第一屆研討會的主要成果,這也為第二次研討會開啟了承先啟後的功能,所有主要與會者,在本期刊至少提出其草稿。

5.2  背景論文的呈現
為了使不同的觀點能夠協調整合於本次會議當中,本次會議所朝向的主題與目標,即由日本千葉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暨公共事務研究中心 (ReCPA,the Chiba University 21st Century Centre Of Excellence Programme: the Research Centre on Public Affairs for Sustainable Welfare Society) 與歐洲社會品質基金會(EFSQ, European Foundation of Social Quality)統整並出版關於此會議的「背景論文(Background paper)」。此背景論文集傳達此次研討會的共同主軸,同時也挑戰專題演講人闡述他們研究的論點,並同時作為引導本研討會相關討論活動的引導。以下部份將提及本次研討會的論文。其內容如下:

  • 介紹:指第一次亞洲研討會最重要的成果(請參閱第一期國際社會品質期刊),且本部分是為第二次亞洲社會品質會議主題與目標的基礎。
  • 藉由此簡介的精細說明,以瞭解目前社會品質理論的現況,方法論,以及方法,並且將會特別注重在四個社會品質面向。
  • 為了瞭解社會品質概念架構的明確性與相關主題的啟發性,進行一個精簡的理論與各種生活品質取向的比較,其取向是具有理論性、方法論以及政治性。
  • 亞洲永續福利社會概念的首要大綱,必須從歐洲聯盟對於社會品質的觀點以及相關典範的啟發性之福利國家取向(welfare state approaches)的思維轉換至亞洲國家的脈絡。
  • 社會品質取向當作是一個超越理論性的起始角色,用來強調介於經濟學、社會學、政治科學、法律學與環境科學間的相互關係,其具有促進永續福利社會概念和適用性。
  • 從社會品質取向的適用性到永續福利社會的政策領域,也就是以下五點:(i)都市發展、(ii)公共衛生/健康照護,(iii)教育,(iv)勞工與就業率,(v)人口老化。

5.3 十一個亞洲實證研究發現之發表
國立臺灣大學、日本千葉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暨公共事務研究中心 (ReCPA)與歐洲社會品質基金會(EFSQ)將邀請九個來自於不同亞洲國家的學者參與討論近來在他們國家的特殊區域內,有關研究社會品質四個條件因素指標:(i)社會經濟安全,(ii)社會凝聚,(iii)社會包容,(iv)社會賦權。這些指標的成果和在它們在歐盟十四個國家的運用情形(詳見: www.socialquality.org),可以提供亞洲地區的第一個檢視參考。
第一個目的是奠定類似歐洲國家為模式之亞洲各國或各地區的之間研究比較,第二個目的是檢測社會品質指標運用於亞洲環境的效度,第三個目的是在強化社會品質取向的理論、方法論、和相關研究方法),使這個取向可以在亞太地區與歐盟國家形成「永續福利社會」的重要工具。

實證工作將由下列教授負責:
日本方面:日本千葉大學法經學部綜合政策學科副教授Akiko Oishi
印度方面:印度德里經濟成長研究所專授經濟人口統計學的Moneer Alam教授
臺灣方面: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的王雲東助理教授
新加坡方面: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中心的M. Ramesh副教授
澳洲方面:澳洲國立大學社會政策研究聯合組織中心主任Deborah Mitchell博士
香港方面: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的Raymond Kwok-Hong Chan副教授
印尼方面:印尼雅加達Trisakti大學醫學院的公共健康與醫療營養學系的Nugroho Abikusno副教授
馬來西亞方面:馬來西亞博特拉大學老年學研究所的老年病學研究室主任Syed Abd Rashid Sharifah Norazizan博士
中國方面:中國南京大學社會學系林卡教授/ 中國南京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Karen Gabe博士
韓國方面:韓國國立首爾大學的Keong-Suk Park助理教授
俄羅斯方面:莫斯科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的Natalia Grigorieva博士

5.4 論文暨文本主旨概要

為了使整體研討會的功能提升,我們在前製作業計畫製作一份整合不同觀點之文章的重點整理於第二次的研討會當中,而這份整理的報告將由小川哲生博士完成。他將依據社會品質取向的觀點整理出相關之概要,並透過整理不同文章與論文來分析其中的相似處。他的統整報告將會發表在會議紀錄中。

6 第一天議程

6.1開場

  • 國立臺灣大學李嗣涔校長將主持會議開場致歡迎詞
  • 第一天第一個開場致詞,將由主辦單位「國立臺灣大學社會政策研究中心」的王麗容主任闡述亞洲未來發展相關目標
  • 第一天第二個開場致詞,將由合辦單位「歐洲社會品質基金會」執行長Laurent J.G. van der Maesen教授針對會議的目的開場致詞
  • 贈送紀念品部分:將由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趙永茂院長贈送紀念品給這次會議的贊助單位

 

6.2第一專題演講- 社會品質與永續福利社會制度
本場主持人為國立臺灣大學副校長包宗和教授
第一篇的專題演講主旨將由Alan Walker教授所主講,他是歐洲社會品質基金會的主席及英國Sheffield大學社會政策學系教授,他專注於近年來歐盟所謂的「福利國家」的辯証,以及藉由新興的「社會品質(social quality)」概念化架構,論辯「福利國家」轉變為「永續福利社會(sustainable welfare society)」的趨勢。他將探討歐盟和亞太地區福利國家轉變的理由,以及“典範”的轉型,以及這樣的改變對歐盟和亞太地區之理論面和政策面的影響。在他的演講中,這些議題將會與新貨幣主義的全球化運動相結合。他也會提出為何「永續福利社會(sustainable welfare society)」是足以闡述社會品質的四個面向指標,以及他是如何來回應社會品質的四個規範指標: (i) 社會正義(公平)、 (ii) 團結 、 (iii)民主基礎式公民權、以及 (iv) 人性尊嚴。

6.3 亞洲指標評估報告:
本場主持人是藍中孚教授,他是國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所長。他將提出歐洲十四個國家檢視「社會品質」指標的四個建構條件因素之成果,這些成果將於第五期的歐洲社會品質期刊中出版。
6.3.1日本方面:由Akiko Oishi副教授報告
6.3.2印度方面:由Moneer Alam教授報告
6.3.3臺灣方面:由王雲東博士報告
6.3.4新加坡方面:由M. Ramesh副教授報告
6.3.5澳洲方面:由Deborah Mitchell博士報告

6.4 第二專題演講
本場主持人為國立政治大學社會行政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的謝美娥教授
本場專題演講將由來自南韓成均館大學(Sung Kyun Kwan University) 的Huck-ju Kwon教授來主講,他將討論到近來亞洲社會因應全球化所論辯的「國家」角色,公部門之政策角色、非營利組織與機構的角色、營利組織與機構角色,以及社區的角色。他將說明亞洲社會間的相異點,因為理論的應用與相關規範領域是有所不同的。這場演講,對於亞洲社會而言是新的,不但是新的,挑戰著亞洲未來應發展一個具有連貫性與一致的研討。這場論文演講只是一個楔子,將會廣泛提到第一次會議時成果,用以增強與發展「永續福利社會」的理想。

6.5第三篇專題演講
本場主持人為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與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社會安全研究領域的召集人- 詹火生博士。
本次專題演講將由Harry Nijhuis教授來主講,他是歐洲社會品質基金會委員會的委員,也是荷蘭海牙市政府公共衛生部的主任。這場研討將與第二場的專題演講有所關聯,關注於國家與城市因應全球化的角色,以及歐盟的各國公部門和非營利組織的經驗,其重點將會放在公共衛生與健康照顧的提供。他將示範歐盟以「社會品質取向」來分析公共健康政策,由傳統模式「生理取向(biophysical oriented)」、到新觀點「生活模式(lifestyle-oriented)」、再到更現代觀點「社會品質取向 (social quality approach)」。這場演講將提出未來「永續福利社會」的新里程。

6.6    專題研討:關於社會品質的兩個條件因子
6.6.1  關於社會-經濟安全的部分
本場主持人為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陳小紅教授
此議題將由Ton Korver博士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的王永慈教授共同主講。講題將針對近年來歐洲社會品質學會所探究的社會經濟安全與其相關領域、指標的成效做討論。

6.6.2  關於社會凝聚因子部分
本場主持人為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工作系副教授暨社會政策研究中心執行長- 楊培珊博士。
此議題將由來自英國的David Phillips教授主講。

6.7第一天研討會內容
第一天研討會將完整的來討論永續福利社會與歐洲對於福利國家兩者間持續被討論的對比性,並藉此來幫助我們來以一個新的觀點與認識來了解當應用於亞洲時,所使用的途徑與脈絡為何。

  • 第一場專題演講
  • 第二場專題演講
  • 第三場專題演講
  • 四個實證成果發現
  • 條件因子間的討論
  • 背景論文暨第一場會議的成效

以上是為了第二天的研討會所做的前置準備

6.8  第一天的交流時間
將針對第一天研討會進行相關的成果分享,並邀請今天的演講者和論文發表者共進晚宴。
6.9  歡迎晚宴

第二天會議
7.1 開場
第二天研討會的開場將由國立臺灣大學社會政策中心主任王麗容所主持,將說明第二天專題演講的性質與目的以及會議之後活動。

7.2第四場專題演講
本場次的主席將由來自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系主任與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王麗容教授主持。本場專題演講將由來自日本千葉大學法律與經濟學院的Yoshinori Hiroi教授來主講,講題將是和第一場專題相似,但不同的是完全以亞洲觀點出發(歷史、最近趨勢、期望結果),從亞洲的目前成果,反映了「永續福利社會」的意義,藉此也可以看出「社會品質」此概念對闡述「永續福利社會」的意義。

7.3亞洲六國評估
本場主持人是國立臺灣大學衛生政策與轉理研究所- 江東亮教授。他將提出亞洲各國或地區的永續福利社會的成果,經由社會品質四個建構指標的檢測,如同歐洲十四已完成的14個國家一樣(這些成果將於第五期的歐洲社會品質期刊中出版)。

7.3.1香港方面:由Raymond Kwok-Hong Chan副教授主講
7.3.2印尼方面:由Nugroho Abiksuno副教授主講
7.3.3馬來西亞方面:由Syed Abd Rashid Sharifah Norazizan博士主講
7.3.4中國方面:由Karen Gabe博士(代替林卡教授)主講
7.3.5韓國方面:由Keong-Suk Park助理教授主講
7.3.6俄羅斯方面:由Natalia Grigorieva博士主講

7.4 第五場專題演講
本場主持人是來自於國立臺灣大學社會中工作學系的鄭麗珍教授。
本次專題演講將由David Gordon教授來主講,他是英國布里斯托大學國際貧窮研究中心的主任,他將討論各學派中「指標運動」下,社會品質取向的方法論與方法與其它主要指標的不同。本次主題主要將融入亞洲情況,來評斷不同的指標衡量結果,作為未來亞洲與歐盟間的比較研究的基礎,同時可以看出社會品質取向所扮演的角色。

7.5  議題研討:社會品質取向兩條件因素: Social inclusion and social empowerment
7.5.1  社會包容(Social inclusion)
本場主席是呂寶靜教授。
這場專題演講將由兩位演講者共同主持,分別是Catherine Jones Finer教授以及臺灣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的張菁芬教授。這兩位講員將探討歐洲社會品質基金會所提出社會品質中「社會融入」之理論、意義和相關指標,這裡「社會融入」與其相關主要社會融入之理論差異,並探討社會融入在歐盟與亞洲地區的論述差異,以及這些指標在辯証「福利國家」與「永續福利社會」兩者差異性的功能性。

7.5.2  社會賦權
本場主席是Sammy Wai-Sang Chan教授。
這場專題演講將由Osama Rajkhan先生以及Peter Herrmann教授發表。這兩位講員將探討歐洲社會品質基金會所提出社會品質中「社會賦權」之理論、意義和相關指標,這裡「社會賦權」與其相關主要社會賦權之理論差異,並探討社會賦權在歐盟與亞洲地區的論述差異,以及這些指標在辯証「福利國家」與「永續福利社會」兩者差異性的功能性。

7.6第六場專題演講
本場的主持人是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馮燕教授。
本場專題演講將由Laurent J. G. van der Maesen博士主講,他是歐洲社會品質基金會的執行長。他將提出近年來「社會品質取向」的理論與方法論的論述。他的演講將提出”社會”(the social)這個主體概念,來探討「福利國家」與「永續福利社會」間對比性。此外,他將在「永續福利社會」脈絡和相關政策下,分辯生「活品質取向」與「社會品質取向」的不同。最後,他將總結歐洲十四個國家測試社會品質指標的四個條件因子所得到的實証成果,這將可以奠定亞洲社會實證地揭露這些指標的基礎。

7.7  第二天研討會閉幕致詞
詹火生教授將對此次研討會進行相關的成果分享,並邀請所有演講者和論文發表者共進晚宴。

7.8  第二天晚宴

議程

2007328日星期三

時間

主題

主持人 / 演講人 / 回應人

08:30-09:00

報到

09:00-09:30

開幕典禮

李嗣涔 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校長

開幕致詞

王麗容 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系主任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政策與管制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Dr. Laurent J.G. van der Maesen

歐洲社會品質基金會(EFSQ)主任

致贈紀念品

趙永茂 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

09:30-10:20

專題演講(A)

主持人:包宗和 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副校長

演講人: Dr. Alan Walker

 

英國雪菲爾大學社會政策學系教授
歐洲社會品質基金會(EFSQ)主席

講題: 社會品質與永續福利社會制度

10:20-10:50

茶敘時間

10:50-12:30

國家報告 1

主持人: 藍忠孚 教授 (邀請中)

 

國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所長

演講人:(1)Dr. Akiko Oishi

 

日本千葉大學法律與經濟學院公共政策學副教授

講題: 日本社會品質的指標

      

(2)Dr. Moneer Alam

 

印度德里大學經濟成長學院經濟人口統計學教授

講題: 老化、社經不平等與衛生現狀:印度鄉村老人生活品質的一些事實

 

(3)王雲東 博士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

講題:台灣的社會品質

 

(4)Dr. M. Ramesh

 

新加坡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副教授

講題: 新加坡的社會品質指標

 

(5)Dr. Deborah Mitchell

 

澳洲國立大學澳洲社會與政策研究聯合組織中心主任

講題:

12:30-13:20

午餐

時間

主題

主持人 / 演講人 / 回應人

13:20-14:10

專題演講B

主持人: 謝美娥 教授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行政與社會工作研究所

演講人: Dr. Huck-Ju Kwon

 

韓國成均館大學管理研究所教授
韓國成均館大學 BK21管理計畫主任

講題: 區域觀點:東亞的社會保障

14:10-15:00

專題演講C

主持人: 詹火生 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兼任教授
國家政策基金會社會安全部召集人

演講人: Dr. Harry Nijhuis

 

荷蘭海牙市政府社會部都市發展策略計畫主任
荷蘭萊頓大學社會科學院現代都市研究中心技術顧問

講題:都市開發與在地管理過程中的社會品質理論應用:以海牙市為例

15:00-15:20

茶敘時間

15:20-16:10

議題研討(I)

§ 社會經濟安全

主持人: 陳小紅 教授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

演講人:(1)Dr. Ton Korver

 

荷蘭提堡大學勞工研究中心OSA資深研究員

講題: 永續福利社會,社會經濟安全和契約

(2)王永慈 教授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教授

講題: 台灣、美國與瑞典女性戶長家庭經濟狀況之比較分析- 兼論對於社會品質測量的反思

16:10-17:00

§ 社會凝聚

主持人: 楊培珊 博士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政策與管制政策研究中心執行長

演講人: Dr. David Phillips

 

英國雪菲爾大學社會學系社會政策資深講師

講題: 社會凝聚力和永續福利社會

回應人: Dr. Deborah Mitchell

澳洲國立大學澳洲社會與政策研究聯合組織中心主任

17:00-17:30

交流時間

晚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