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題:Wellbeing and Quality of Life after the Financial Tsunami: Implications for Social Policy
英國University of Sheffield的Phillips教授從上一波發生於1929年的國際性金融海嘯,造成十年的全球性經濟蕭條、大量失業及政治動蕩至冷戰期間達到最高峰談起。引發這場國際性政治動蕩的最主要因素來自經濟保守主義,威脅了國際政治、社會及經濟穩定,影響社會整體福祉及生活品質。 過去的經驗告訴我們經由社會政策才能回應金融海嘯生活品質有關的議題。
因此,這個演講從政策面向出發,探討生活品質、人類福祉及社會政策之間的關係。這演講的第一部分將定義生活品質及社會政策,並以Titmuss具有發展性的建構模式—福利的社會分工—來探討生活品質與社會政策之間的關係, 這個初步的研究成果及理論關懷主要是基於金融海嘯對於生活品質所造成的影響。也許結論是較為負面的,但仍認為現今的經濟危機,對於個人及國家而言,也提供了一個新的契機—重新考量物質與非物質面向的人類福祉及生活品質。最後,Phillips 教授將提出並列出一些有可能作為生活品質的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