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逸良教授多年來致力於國人上、下呼吸道癌症之各項研究,尤其著墨於肺癌治療與預後因子的探討。
研究重點主為
(1)屢見不鮮的同時或異時發生多發性原發肺癌(Multiple primary
lung cancers),經採用肺癌最常出現之p53/ EGFR的基因改變來分辨這多顆腫瘤是multifocal或者是intrapulmonary
metastasis後,由基因株源檢測證實大部分均為不同源癌細胞,且發現其預後實為與有無淋巴結轉移相關,其併有淋巴結轉移及無淋巴結轉移之病患的5年存活率分別是15.5%和52.5% (P=0.001),因此只要可手術切除之病例,處理方式即可比照單顆肺癌之治療原則。
(2)肺癌病患合併淋巴結外擴散(Extranodal
extension)者,較常見於女性病人、肺腺癌、晚期分期、腫瘤併有癌栓塞,或p53陽性。而IIIA分期的病患無合併淋巴結外擴散者之5年存活率(30.4%)比II分期病患合併淋巴結外擴散者之5年存活率(16.8%)好得多。在在顯示其重要性與預後息息相關。
(3)有肋膜凹陷現象之非小細胞肺癌合併肋膜臟層表面侵犯(Visceral pleural
surface invasion, PL2)的研究結果顯示PL2是非小細胞肺癌之重要預後因子。此外,具PL1(Visceral
pleural invasion)之IB期肺癌之存活率相似於IA期肺癌,屬T1病灶,此些病患接受手術切除即可;然對於PL2之預後較差的病人,則應考慮輔助性化學治療。
這些研究成果除予病患們提供適當的治療方針外,亦解決醫療上的盲點,
為近兩期AJCC肺癌分期表改版時之重要參考資料。
除此,基於晚期肺癌的標準治療療效差強人意,雖則此類病人若合併有特定的基因突變,能使用標靶藥物,然往往經過一段時間後仍會產生抗藥性而造成肺癌復發或轉移。因此,過去數年來,新進免疫療法的精要在於重新啟動強化宿主的免疫反應,於是針對眾多肺癌病例探討。發現惡性度極高、預後甚差的多形性肺癌(Pleomorphic
carcinoma)與獨特的淋巴上皮瘤樣癌(Lymphoepithelioma-like carcinoma)均呈高PD-L1陽性反應,療效亦已獲實例證明,予病患們帶來免疫療法的福音。
另外,分別於2004年及2015年受WHO Classification of Tumours of the Lung, Pleura, Thymus and Heart總編邀請撰寫多形性肺癌與淋巴上皮瘤樣癌章節,俾使台灣病例經驗所見登上國際舞台,與學者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