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這份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於發展出一個關於制度與制度變遷的理論,以說明經濟成就與制度 結構之間的關連。分析的重心在於說明制度的意義,制度與組織間的互動,以及制度與組 織如何影響人的生產與交易行為,從而造成不同的經濟成就。制度的類型及定義,我將借 用韋伯在支配社會學中建立的一系列社會支配類型來加以說明;制度建立與變遷的理由, 以交易成本理論作為分析的核心。而討論的核心,將專注在制度的一個面向──財產權之 上。

制度是一套公開的遊戲規則,規範出個人擁有的權利與義務,以促成合作體系的誕生。在 合作體系中,個人可以得到更高的利益,但是也面對了利益分配的衝突。為了使利益分配 的方式能夠造就最大的團體產出,共同體必須選擇出最有效率的制度安排。制度出現的關 鍵力量是共同體成員彼此間對於制度合法性的信任。

在共同體中,對於資源的支配權利,即是財產權。根據韋伯的學說,支配可以分成契約式 與指令式兩種。契約式的理想組織類型是市場,而指令式支配的理想組織類型,根據不同 的合法性來源,則可分成官僚科層組織、家父長組織及卡里斯瑪型組織。

財產權可以完整的交付給個人,通過自願性的契約簽定而進行移轉,假設交易成本等於零 時,在經過價格比較之後,資源最終會流向於產值最大的用途上。但是假若存在交易成本 ,因為交易成本太高使得自願性的契約無法達成,則可以將資源的權利交付給某個團體, 由團體的支配力來進行生產。對個人來說,經由對於市場與支配組織,這兩種制度管道的 成本比較,最終會挑選出成本最低的一個,來達成交易。

不同的支配方式產生的制度成本,組合成為共同體支配的總制度成本。技術進步與競爭壓 力造成共同體制度成本最小化的動力,制度變革的歷史因此形成一個「不斷理性化」的過 程,不斷的挑選出最有效率的制度。無法應用更高效率的制度,共同體的產出就無法上升 ,內在的人口壓力與外來的競爭壓力,將會強迫共同體進行制度變遷,否則只有解體與崩 潰一途。從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歷史,就可以看得出這個趨勢。雖然在毛澤東時代,中 國短暫的走向社會主義化,但是隨之而來的經濟衰弱與人民不滿,使得中國在毛澤東死後 不得不進行向市場經濟的轉軌。轉向市場經濟這段制度歷史的變遷,仍然在進行中,但可 以作為本文的一個註解。


 

[ 論文目次 ]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 4

第三節、 研究架構 ……………………………… 15

第四節、 章節安排 ……………………………… 17

第二章、 共同體行為的一致性基礎 ─ 制度 …… 18

第一節、 制度的定義及分類 ……………………… 18

第二節、 制度變遷的基本行動單位………………… 26

第三節、 制度的起源 ─ 賽局理論之分析 ………… 31

第三章、 支配的合法性與組織類型 …………………… 37

第一節、 韋伯的四種支配類型 ……………………… 37

第二節、 非恆常理性的卡里斯瑪型支配 …………… 45

第三節、 市場、支配勞動與剩餘價值 ……………… 47

第四章、 制度的建立與變遷 …………………………… 53

第一節、 產權制度建立的交易成本分析 …………… 53

第二節、 制度變遷的動力與路徑 ……………………59

第三節、 從人民公社到包產到戶的歷史分析………… 64

第五章、結論 ………………………………………………… 71

參考書目 ………………………………………………………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