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球貿易自由化的巨大洪流正導致眾多大小區域貿易協定不斷形成,尤其在東亞各國更是一種風潮,許多自由貿易協定目前正如火如荼醞釀催生中,除了有中國大陸積極推動「東協加中國 自由貿易區」外;日本近來亦倡議成立「東協加五 自由貿易區」。許多國家亦積極推動個別雙邊自由貿易協定,其中尤以新加坡最為積極,目前已與紐西蘭、日本等國簽訂,同時也積極與我國、美國等國洽簽中。而我國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這一方面課題不斷被提及,我國積極的推動與美國、日本、新加坡等我主要貿易體來進行自由貿易協定洽簽,不論洽簽背後的動機是出於經貿考量,或是出於政治上動機考量,都凸顯出自由貿易協定這一課題重要性。而因此課題重要性而產生本研究動機,又考量我國國際政治特殊地位關係,目前與我國洽簽的這些國家中又屬新加坡成功性的機率最大,遂以其作為本研究對象。
而利用全球貿易分析模型(Global Trade Analysis Project,GTAP)及其最新版資料庫所得兩項模擬結果,皆可以發現在中新兩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後,不論是全面性開放,或是我國對新國紡織業、成衣業與石化業仍保持原有貿易障礙,單就兩國而言,所得到研究結果相較之下,均顯示出對我國較為不利,雖然兩項模擬所顯示出將造成我國總進口額、總出口額發生變動,且出口額增加大於進口額增加,但就總體經濟指標結果看來,我國不論是在貿易條件、實質GDP值或者是總福利效用部份均呈現惡化、下降的現象,而且是本研究中16個國家地區所受到負面衝擊最大的國家,會有這樣的研究結果產生,是因為我國與新加坡是本研究中進行貿易自由化變動的當事國,而新加坡本身對我國原先存在的貿易扭曲本來就很小,只對我國農業與食品業具有貿易限制;因此,一旦在兩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後,我國貿易限制相形鬆綁,對我國並不會有太多利益上變動發生,反使得我國貿易條件惡化,進而造成社會福利水準下降;再根據之前以RCA與ESI所作的推斷及模擬結果發現,我國對新加坡出口增加主要是電子業與食品業的增加,而食品業出口的增加係為新加坡對我國食品業去除原先貿易障礙後,所獲得貿易創造效果的結果。而電子業在原先兩國貿易中既占有相當大比重,存在大量產業內貿易現象,且兩國電子業在國際出口市場上皆具有很高顯示性比較利益指數,極具有相當競爭力,因此隨著自由貿易協定簽訂,也使得雙方電子業間貿易額持續上升,而這也與Grubel-Lloyd(1975)研究符合,即貿易國家間的經濟整合並不會帶來更多的產業間專業化現象,反而是增加越多產業內貿易型態,尤其是製造業商品的重疊(trade overlap)情形與產品多樣化程度,隨著貿易國家間關係的擴大與衍生,呈上升趨勢。而在模擬二中,我國對新國保留了紡織、成衣、石化等產業貿易障礙,再與模擬一比較後,會發現石化業自新加坡進口額會受到影響,模擬一中其他國家所受貿易轉向影響下降。而不論是在模擬一或模擬二,新加坡都是中新自由貿易協定最大獲益者,不論是在貿易條件、或實質GDP及福利總效用上,都呈現改善的效果。至於其他國家,除了原本就與兩國有龐大貿易額往來的日本外,其餘影響並不會太顯著。因此,本研究根據模擬結果可以發現,當貿易夥伴國相較於本國,原先貿易開放程度越高時,欲以對方進行雙邊自由貿易協定簽訂,恐對本國將有不利影響。而當與本國貿易型態接近的另外兩貿易夥伴國間相互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後,將會對本國出口造成很大的轉向影響,因此,為避免遭受這樣負面轉向影響,與該貿易夥伴國進行簽訂協定,也將成為一種必要優先手段。而一般說來,自由貿易能帶來正面的經濟福利效果,尤其是對像新加坡相當仰賴貿易的國家,更是有利。因此,近年來,新加坡除了加入東協自由貿易區外,亦積極地與東協之外的重要貿易夥伴國家進行雙邊自由貿易協定的簽訂,以圖能獲得更多經濟上效益,經過模擬結果,印證新加坡這樣發展策略是正確的,非常值得同樣相當仰賴國際貿易的我國學習。我國也可以透過與個別國家簽訂FTA,進而參與區域貿易協定活動。
[論文目次]
目 錄第一章、緒論 1
1.1 研究動機 11.2 研究目的 4
1.3 研究方法與限制 51.4 研究流程 6
第二章、經濟整合相關理論與文獻回顧 82.1 相關理論 8
2.1.1經濟整合類型 82.1.2相關規範 10
2.1.3經濟整合靜態效果 102.1.4經濟整合動態效果 11
2.1.5新區域主義 132.1.6經濟整合之影響評估 14
2.1.7經濟整合的形成與夥伴國的選擇 182.2 相關文獻回顧 23
第三章、中星經貿關係 293.1雙方目前貿易關係 29
3.1.1關稅方面 293.1.2非關稅方面 29
3.1.3產業內貿易 313.2雙邊投資活動概況 36
3.2.1星國投資環境分析 363.2.2台商在新加坡投資現況 37
3.2.3新加坡僑外商來華投資現況 38第四章、研究方法與資料處理 40
4.1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標 404.2出口相似性指標 41
4.3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架構 424.4全球貿易分析模型 45
4.4.1全球貿易分析模型架構 454.4.2生產結構 46
4.4.3需求結構 474.4.4貿易面 47
4.4.5全球銀行體系和全球運輸部門 474.4.6價格體系 48
4.4.7求解方式 484.5資料處理 52
第五章、實證結果分析 565.1本研究中各國經貿狀況資料整理 56
5.1.1國內生產毛額 565.1.2生產值 58
5.1.3進口關稅 605.2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 63
5.3出口相似性指標 665.4 CGE-GTAP模型模擬大綱 72
5.4.1 政策模擬情境設定 725.4.2外生衝擊變數之選擇與介紹 72
5.5 CGE-GTAP模型模擬結果分析 755.5.1 模擬一結果分析 75
5.5.2模擬二結果分析 85第六章、結論與建議 95
6.1研究結論 956.2政策建議 97
6.3未來研究方向 98參考文獻 99
圖目錄圖1-1、研究流程圖 7
圖2-1、區域經濟整合模式 9圖3-1、我國對新加坡貿易趨勢圖 30
圖4-1、可計算一般均衡分析流程圖 44圖4-2、GTAP模型架構圖 50
圖4-3、GTAP生產結構圖 51表目錄
表2-1、區域整合之經濟效果 17表3-1、2001年我國、新加坡重要總體經濟指標 29
表3-2、中星雙邊貿易統計 31表3-3、產業內貿易指標(台灣市場,相對國為新加坡於2000年)32
表3-4、我國2001年對新加坡HS四位碼出口前十大產品 34表3-5、我國2001年對新加坡HS四位碼進口前十大產品 35
表3-6、我國和新加坡產業內貿易指標及兩國GDP比較(1989-1997) 36表3-7、我國在新加坡投資產業累積額排名 38
表3-8、星僑外商來華投資金額比較表 39表4-1、本研究商品部門分類加總 53
表4-2、國家地區加總別 54表5-1、本研究中之16個國家地區之GDP 57
表5-2、本研究中之16個國家地區生產值 58表5-3、中華民國進口關稅表 61
表5-4、新加坡進口關稅表 62表5-5、各國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 65
表5-6、中華民國、新加坡1997、2000年十大貿易進口國 67表5-7、1997年於我國市場中新加坡對我出口之相似性指標比 68
表5-8、1997年於新加坡市場中我國對新加坡出口之相似性指標比較 68表5-9、各國於我國市場個別產業比較優勢指數 70
表5-10、各國於新加坡市場個別產業比較優勢指數 71表5-11、模擬一:總體經濟指標變動情形 78
表5-12、模擬一:福利水準的影響 78表5-13、模擬一:各國進、出口貿易值變動情形 79
表5-14、模擬一:我國對其他國家出口額之變動 80表5-15、模擬一:我國對其他國家進口額之變動 81
表5-16、模擬一:新加坡對其他國家出口額之變動 82表5-17、模擬一:新加坡對其他國家進口額之變動 83
表5-18、模擬一:各國產出變動情形 84表5-19、模擬二:各項總體經濟指標變動 88
表5-20、模擬二:福利水準的影響 88表5-21、模擬二:各國進、出口貿易值變動情形 89
表5-22、模擬二:我國對其他國家出口額之變動 90表5-23、模擬二:我國對其他國家進口額之變動 91
表5-24、模擬二:新加坡對其他國家出口額之變動 92表5-25、模擬二:新加坡對其他國家進口額之變動 93
表5-26、模擬二:各國產出變動情形 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