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動機:
1. 在兩岸的互動中,主權爭議一向牽動雙方的立場與情緒,由於主權攸關國家在國際間的 人格,並且是國家治權的下層基礎,故主權問題成為兩岸間問題無法解決的根本癥結,筆 者對兩岸關係未來的發展十分關注,故希望藉由《兩岸主權爭議之研究》之探討,替兩岸 關係找出一條出路,使兩岸能暫時擱置主權的爭議,務實地發展兩岸關係,找出最符合兩 岸人民共同的心願與利益。倘若無法做到如此地步,也希望藉由本論文的研究,找尋出兩 岸間對主權觀的共識,以利於兩岸關係的推展。
2. 兩岸關係的結越來越深,但是解卻越來越渺茫,兩岸關係就在這種各自放話,沒有對話 ,沒有交集的情況下,日復一日,真令筆者大感憂心,因而興起本研究的動機。
3. 筆者在研所期間,修習過中共憲法及不少有關主權及兩岸關係的相關課程,故對這方面 產生極為濃厚的研究興趣,故產生了研究的動機,希望能替我國在兩岸關係中,找到一條 可行的道路,因而使兩岸關係朝向更為健全及正面的發展。研究目的
本文研究目的就是期盼為兩岸未來的走向找尋一條可以參考的道路,使兩岸主權爭議能得 到圓滿的解決,使未來兩岸的主權發展能順利且和平地找出一條兩岸人民皆可以接受的模 式,使兩岸在這條道路上保持和平,相互的善意競爭與合作,彼此共存共榮地迎向未來。 本文研究目的必須: 1. 瞭解傳統的主權理論與現代的主權理論的涵義為何。 2. 瞭解主權理 論所衍生之各項問題。 3. 瞭解我國對主權如何加以詮釋,透過不同時間點為界,所詮釋主 權的角度亦不相同。 4. 瞭解中華人民共和國對主權如何加以詮釋 5. 經過兩岸各自詮釋主權 後,本文希望找出兩岸主權爭議的解決之道。 6. 配合兩岸未來發展的趨勢,將兩岸主權未 來發展的所有可能性逐一探討,最後筆者找出較可行的解決主權爭議的模式,使兩岸之間 的主權爭議能獲得抒解。研究方法:歷史研究法、文獻分析研究法。
研究途徑:主權理論之研究途徑
研究內容:本論文計分五章,約十七萬字。
章節內容:
第一章 前言
本章說明問題緣起、研究動機、研究目的、文獻檢討與回顧、研究方法、研究途徑、 研究架構、研究範圍、研究限制、及章節安排。第二章 主權理論的發展與變遷
本章首先就主權、主權國家作一初步介紹。在第一節中,介紹傳統主權理論的意義、 特徵及歷史發展的過程。在第二節中,介紹現代主權理論的意義、特徵及歷史發展的過程 ,本節從不同面向來闡釋現代主權觀,並論述中華民國現代主權觀在國內層面〈如民主選 舉、憲法體系、管轄制度〉與國外層面〈如國際法人格、獨立自主原則、境外管轄權〉的 實踐。在第三節中,論述主權理論所衍生的各項問題,包括主權與國際法的關聯性、主權 的限制性、主權與正當性、主權論述中的恐懼性以及主權實際運作的困難性。第三章 兩岸各自的主權觀
本章在第一節中主要在介紹中華民國的主權觀,從中華民國政權演變中的領導人物之 主政時期逐一探討,從 1949 ─ 1988 年國民黨兩蔣主政時期,經過 1988 ─ 2000 年李登輝主政 時期,至 2000 年迄筆者研究期間為止〈 2002 年 1 月底〉之民進黨陳水扁主政時期,其中李登 輝總統主政的 12 年又 4 個月,筆者以康乃爾訪問切成前期與後期〈依 蘇起 教授的分類準〉, 分別來介紹李登輝主政前期與後期主權觀的不同;在第二節中主要在介紹中華人民共和國 的主權觀,從毛澤東主政時期 (1949 — 1979) 談起,經過二代領導鄧小平主政時期〈 1979 ─ 1990 〉,至三代領導人江澤民主政時期《 1990 年迄筆者研究期間為止〈 2002 年 1 月底〉》 ,而其中毛澤東「解放 主政時期」 (1949 — 1979) 又分為全面武力解放臺灣時期 (1949 — 1954) 、武力鬥爭臺灣時期 〈 1955 — 1966 〉、外交鬥爭解放臺灣時期〈 1967 — 1978 〉。在第三節中主要是探討中華民 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主權觀之爭議處,包括當前兩岸關係的癥結、一個中國的爭議、兩岸 定位與認知差距及兩岸主權觀共識及爭執點等。第四章 兩岸主權爭議之未來發展
本章在第一節中主要是介紹兩岸未來發展的方向。在第二節中討論兩岸主權未來發展 的可能性,筆者從統到獨,共整理出十三種可能性:中共所提「一國兩制」、一國兩治、 一國兩區、一國兩府、多體系國家、聯邦國家、共同體、邦聯、國協、準國際關係、統合 論、特殊國與國關係、及臺灣獨立模式。第五章 結論
本章在第一節中主要是筆者研究本題《兩岸間主權爭議與解決之研究》之研究發現; 第二節則是筆者針對本題所提之具體研究建議,筆者對兩岸未來發展係建議採用「一國兩 區」模式,同時,筆者亦對未來兩岸關係努力的方向,提出建設性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