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副刊》,2005年6月2日)

 

當代名家群像系列
見證戰後文學的最佳明鏡
西班牙:戴利貝斯
(Miguel Delibes, 1920-)
◎張淑英

「瑜亮情節」或「同儕競爭」的情況在文壇中造成的影響可能更甚一般,尤其能否獲諾貝爾文學獎桂冠加冕,對同世代的文人來說,某種程度上似乎成了勾勒高下的指標。一甲子以來,「戰後文學」引領西班牙文壇的主流書寫,目前在世者中最具分量的要屬戴利貝斯,只是一九八九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給塞拉(Camilo Jose Cela, 1916-2002)後,國際文壇便忽略了這位在西班牙文壇質量均重的創作好手。

一九九七年完成畢生巨著《異教徒》(El hereje)後,戴利貝斯宣稱該書是他創作生涯的句點。由此追溯到一九四七年第一部獲得納達文學獎的小說《長長柏樹影》(La sombra del cipres es alargada),總計五十年光陰。戰後文學雖多是小說文類名家,但戴利貝斯創作多元,除二十部長篇小說外,也旁及短篇小說、旅行文學、生態文學、兒童文學、自傳、舞台劇本、散論札記等,隨著歲月的歷練愈受好評與看重。

若以敘述主題觀之,內戰浩劫與戰後場景是他創作的大舞台,兒童角色與死亡是兩大議題,西班牙中土「卡斯提亞」的鄉土與大自然是他念茲在茲的生態問題。戴利貝斯一九五二年至六三年在《北卡斯提亞》(或稱《卡斯提亞指南》)報社擔任主管的歷練,讓敏銳的新聞觀察與筆觸融入小說創作,也是在此時,他大聲疾呼守護大自然卻引起當局不快而辭職。此後,戴利貝斯心中的堅持與企盼轉而寄情小說中。

簡言之,戴利貝斯為人處世謙和,雖有控訴與批判,筆觸簡潔俐落,總在中庸道上權衡。一九八二年至九三年間囊括西班牙各種終身成就的文學大獎,從西班牙王子獎至塞萬提斯文學獎等,即便與諾貝爾文學獎緣慳,他在西班牙文學史的定位已水到渠成。

戴利貝斯諸多作品均曾改編成電影、舞台劇和電視劇。最成功的是搬上大螢幕的《天真聖人》和搬上舞台的《守靈五時記》。《天真聖人》雖不是小說之最,但描述的場景與人物是戴氏一系列作品關注的議題:鄉村、大自然、人與動物的關係與社會階級。《天》書敘述田野農莊的大地主伊凡喜好狩獵,來自貧困家庭的長工帕哥善盡職責,是主人得力的幫手。有天帕哥腳傷,無法繼續工作,主人吩咐阿薩里亞斯取而代之,卻總不如帕哥稱職。有日,主人趁狩獵之時,舉槍射殺阿薩里亞斯心愛的蒼鷹,阿薩里亞斯憤而勒死主人以示復仇。帕哥和阿薩里亞斯兩位僕人身分是天真聖人的隱喻。

《守靈五時記》則是戴氏小說代表作。妻子卡門(暱稱「梅秋」)在丈夫逝後守靈期間,從丈夫在《聖經》的若干章節眉批中回首夫妻情,發現彼此個性與理想大相逕庭。妻子藉著內心獨白娓娓敘述她對丈夫的不解(不了解與不諒解),最後並述及內戰中彼此迥異的意識形態與政治態度。「梅秋」——傳統西班牙女人的圖騰對應丈夫馬里歐自由激進、眺望未來西班牙的知識分子形象。依戴氏之言,內心獨白是寫作技巧,也是迴避嚴苛審查制度的手法。一個激進反政府的「亡者」加上「沒有聲音」的內心獨白,實無禁止出版的理由。

戴氏畢生著作均由「標竿」(Destino)出版社出版,去年標竿出版社文學系列六十三年來的第一千本出版品,選擇以戴氏的演說評論集作為紀念與未來標竿:《西班牙1936-1950:小說的死亡與復活》(Espana 1936-1950: muerte y resurreccion de la novela)。如今,戴利貝斯是見證西班牙戰後文學最好一面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