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好讀月刊,2004年6月 )             

 

   九一一恐怖攻擊行將屆滿三週年之際,全球依然籠罩在美國、中東與恐怖份子組織對峙的緊張氛圍中。西班牙,三一一恐怖攻擊使她也成為直接受害者。原本書市中隔洋瞭望,以紐約為主題的兩部作品分外顯得醒目。羅理加(Ray Loriga, 1967-)的《發明曼哈坦的人》(El hombre que inventó Manhattan)從一個羅馬尼亞移民自殺事件開始延展,帶出諸多環繞曼哈坦的故事,每個人的夢想在那兒編織,也可能在那兒夢碎。歐洲將紐約視為現代城市的標誌而寫入文學始自一九二O年代,羅理加筆下的曼哈坦猶如畫家波希(Hieronymus Bosch)的〈地獄〉圖,一種遠觀趣味盎然,靠近卻愁雲慘霧瀰漫。此外,名作家穆紐茲莫里納(Antonio Muñoz Molina1956-)的《曼哈坦之窗(Ventanas de Manhattan)則比羅理加的作品更引人矚目。

        穆紐茲•莫里納跨越他擅長的小說之筆,以旅行文學的散文書寫勾勒描繪他見聞中的紐約。然而要如何別出心裁,寫出與眾不同的大都會呢?穆紐茲•莫里納雖說《曼哈坦之窗》是任教紐約期間累積的心得筆記,但是九一一的「因緣際會」讓他親臨目睹現場,以及之後的「回到現場」觀察,對一位作家而言,是一個頗具挑戰的題材和震撼。因此,他引用斯湯達爾《一個旅行者的回憶》說道:「是一個誠實光榮的旅行者」為曼哈坦之窗》掀開序幕。一個旅人置身曼哈坦,他自稱變成「一個不存在的國家的看不見的市民」。曼哈坦之大之炫讓人自覺渺小,而九一一的遽變與歷史意義已比世貿雙子星的地基更深邃,真實遠比摩天大樓更高闊。字裡行間,穆紐茲•莫里納在徒步觀察,深刻認識這個城市的創傷的當下,他寫出大力士的脆弱,如此巨大,卻是轉瞬消逝,他描寫曼哈坦無數的窗櫺和往外眺望街道的臉孔,他們口中無須說出(也無法說出)大道理。

        穆紐茲•莫里納以他另一部作品《城市魯賓遜》的角色自許,希冀《曼哈坦之窗》可以反映他心目中「現代性」的文學以魯賓遜的精神和體驗踩踏城市的足跡。質言之,《曼哈坦之窗》有著西班牙「旅行文學」傳統的筆調。穆紐茲•莫里納帶著西班牙旅行文學文人阿佐林、塞拉等人以文學互文方式,枚舉與此城市相關的作品和經歷,繼而帶入自己的體驗和觀感。他走過羅卡的名詩作《詩人在紐約》,感受羅卡「漫步」紐約的「壓抑」與「不自在」; 領略莫雷諾•比雅(José Moreno Villa)的《紐約的嘗試》;援引波特萊爾和班雅明的文學步履; 想像霍伯(Edward Hopper)以及西區考克電影中的窗戶的意境...!曼哈坦聳立的大樓,昨日、今日和明日的窗櫺和巴格達將有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