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好讀月刊,2004年9, p. 34 )        

 

 

   八十一高齡的葡萄牙作家薩拉馬戈(José Saramago)在贏得諾貝爾文學獎桂冠後近六年間,繼已面世的兩部厚實的小說《山洞》和《複製人》後,今夏獻給讀者充滿政治意涵的小說《光》(Ensaio sobre a lucidez)—試圖為現今的政治生態把脈,邀請讀者共思民主的真諦。此外,《光》也是他繼《所有的名字》、《複製人》之後,探討個體與身分議題的三部曲完結篇。

九年前薩拉馬戈以《盲目》(Ensaio sobre a cegueira)作為得獎前的力作之一,爾今原文以一字之別,從「盲目」的主題轉為「光明」, 小說題目僅是一個隱喻,其間深層意涵則有待讀者解讀。

閱讀《盲目》之後,比較容易進入《光》的脈絡和情節爬梳。薩拉馬戈依然依循他塑造「無名氏」的風格,以及理念的陳述多於情節的鋪陳方式。小說的故事發生在一個不知名的城市,一群不知名的市民,適值城市歷史性重大選舉時刻,市民竟然「不約而同」採取一項空前的選舉行為,一項被認為是「寧靜革命」的行動集體投空白票。選舉出爐,投票率極高,有效票卻不到25%,超過七成的票是空白票。全體市民也一陣錯愕,不知大家竟然集體做了相同的決定,彷彿同時受到「啟蒙」而頓悟。然而市井間,不安的氣氛瀰漫,依法在一周內「重選」的可能於焉傳開,執政當局認為此舉乃民主開倒車的危機,也擔心是國際無政府主義者或極端分子的煽動顛覆密謀,因此,決定採取行動查明事實真相,重點是必須找出策動者,如果找不出罪魁禍首,那麼便抓代罪羔羊。《盲目》中醫師的太太,唯一保有視力的倖存者,在《光》中再度扮演群眾中道德力量的角色,另一位未曾服役而高升榮任國防部長的角色,則是和醫師太太抗衡的政治力代表,他激烈極端的措施使得整個大選情況脫序,終使小說以悲劇收場。

小說描繪集體市民的心聲外,薩拉馬戈也針對媒體、記者的角色予以批判。他認為「現今的記者已經變成像變色龍一般,總是隨著顏色起舞」。「人民已經在叫吼了」,薩拉馬戈認為人民可以改變政府,卻無法改變權力,因為所謂的民主機制其實受制於一股強大但是卻不民主的「經濟力」所操控。雖然不少人質疑,認為薩拉馬戈真正的意涵是,要傳遞他服膺的共產主義制度優於民主機制的信念,他則堅持民主不是不可侵犯的處女,必須要觸摸它、顛覆它。他希望《光》對政治層面的震撼力會超越他的《耶穌基督最後的福音》對宗教的顛覆與震撼。雖然筆下他並未明確指涉小說情節發生於何時何地,但是今年的西班牙、法國大選、(甚至台灣或他的祖國葡萄牙)都有類似小說的情節發生,也許薩拉馬戈覺得全世界的民主都到了該把脈診斷的關鍵時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