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載誠品《好讀》2002年4月)   

 

        拉丁美洲文學曾以其「魔幻寫實」書寫技巧和題材在台灣風行一時,不管直接或是間接接收,我們可以看到一九八O、九O年代活躍文壇的作家、評論家,不少讚頌、學習、援引、擬仿這批以西班牙語創作的作家的風格與想像力,其間以加西亞•馬奎斯和波赫士為主要引述對象。二十一世紀的電影魔幻風雖不一定讓閱聽者和上一個世紀這股風潮接軌,但是它的存在和價值已然形成,歷史追蹤時必然正視這群作家與作者的定位,尤其重要者,是這股風潮的推手和導師。

        《波赫士全集》(Obras compeltas)繁體中文版面世了!這樣一個西書(西班牙語)中譯的出版現象,將比現有中文書市出版最多馬奎斯作品譯本的情形更具意義,因為這項出版呈現二十世紀拉丁美洲新小說的源頭,透過中文文本的直接閱讀與溝通,讓台灣讀者從新審視釐清以「魔幻寫實」為框架,是否足以全數涵蓋並詮釋拉丁美洲四O年代-O年代初的文學特色?或者其間文本異質處如何從「魔幻寫實」中去分格(分隔)處理。誠然,文學運動與思潮的定義恆常是學術永恆的辯證與爭議。二十世紀拉丁美洲文學的發展和學理的定義,含括了「奇」、「幻」、「虛」、「魔」等意境和場域。波赫士的虛幻和馬奎斯的魔幻就題材和敘述都是有其差異的,西語本土和英美學術的解說也是不盡相同。另一方面,《波赫士全集》問世的意義,一如所有外文的文學均有其經典與當代大師全集中譯本為典範一般,西班牙文也有了這樣一個象徵圖騰。再者,《波赫士全集》乃是將浙江文藝出版社從一九九四年至一九九九年完成的《博爾赫斯全集》簡體版以繁體重新出版,引人省思另一個出版現象:我們譯介的人力資源如何與彼岸並駕齊驅?而這非僅限於西班牙文! 《波赫士全集》兩種版本差異在於一個以文類區分(簡體版),一個以著作時間排列(繁體版)。

        波赫士的作品中譯非始於今日,一九七九年他的動物狂想曲<<想像的動物>> (Manual de zoología fantástica志文出版社)便已在書市遊走。一九八六年他逝世前後,報章雜誌陸續引介或迻譯作品(如兩大報副刊、《聯合文學》等);一九八八年光復書局出版第一本<<波赫士文選>>(「當代世界小說家讀本系列(37)」),一九九三年<<波赫斯詩文集>>(桂冠圖書)加入詩文類,二OO一年 <<波赫士談詩論藝>> 則是演講稿集錦(時報文化, 2001)如今全套的《波赫士全集》(商務出版)含括詩、散文、短篇小說、雜文、序文集、口述,從一九二三年至一九八八年,超越一甲子的時光,波赫士四分之三的生命縮影。

        誠如「原著編者註」(I:2)中所提,波赫士全集中刪除,但後來已個別出版的《探討集》、《我希望的尺度》和《阿根廷人的語言》,以後將列入全集第五冊,而西班牙出版商、學者早已著手重新整理編纂工作,可望有嶄新的原文全集面世,如此則能呈現一個更完整的波赫士,看他從最初標榜詩體的「極至主義」(絕對主義,ultraísmo)轉變到超現實主義的轉折;閱讀他從詩到小說,相隔三十年後再回到詩的創作的蛻變;探尋他如何從歌詠阿根廷高丘文學(gauchesca)與民俗風情,躍過時空回到過去埋首古典與符號詮釋學的研究; 看他從西方哲學延展至東方思想,論述古今文人,以各種文字(希伯來文、拉丁文、希臘文...)摻差書寫宇宙。枚舉若干主題概括《波赫士全集》容或過餘偏狹,但卻是他持續提問與關照的議題:時間「輪迴」,空間「無限」,人類「有限」,神「無限」,歷史會「循環再現」,卻也可能「變遷」,不復記憶;「夢」會複製也可以扭曲事實。通天塔、文字、迷宮、海、河流、神話英雄、哲人理論、數學符號、物質解說(金、木、水、火、土),都是波赫士用來重複詮釋時間輪迴、空間無限的觀念的符號。

        由於波赫士的若干創作與東方宗教和中國哲學思想頗接近,讀者或可從此介面接近探索他的思維。有趣的是「虛幻」書寫在於真偽難辨,多重詮釋。列舉一例:輯三一首〈擬首位君王的說教〉(”Para una versión de I King”, III:207)這首詩在不少評論中被解析為波赫士對《易經》的詮釋所下的註解,而題為〈一種易經詮釋〉,對恆常與恆變,天意與宿命的探索,「I King」被視成「First King」翻譯,那麼此邊所欲表達的時間、文字、天命、宇宙、神祈的觀念都被題意所限。熱愛寫詩、賞詩,也喜愛談翻譯的波赫士,刻意運用不同語言書寫,設下他的巴別塔,讓讀者和譯者也陷入他所佈下的文字迷宮?

四冊波赫士智慧與文學的結晶,其間敘述和故事描繪有如他所探討的時間觀一樣,也不自覺地重複贅述或援引,例如聖經故事、阿根廷歷史或軼事,書評詩藝等觀念。第四冊的序言集、雜文、藏書序言是讀者較少觸及的隨筆文章,反而是追尋波赫士的文學觀的重要依據,我們閱讀作者/波赫士當兒,彷彿發現正在閱讀一位讀者/波赫士。評析波赫士的創作時,彷彿他已先用文字灌輸回應我們的論述。一場閱讀波赫士的智識試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