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格瓦拉 (Che Guevara)

(刊登<<開卷周報世界書房>>好書榜人物介紹,1997年10月30日)

 

一九九七年十月九日是拉丁美洲革命家切•格瓦拉逝世三十週年忌日﹐西語國度紛紛舉辦追悼紀念活動。書市也緊鑼密鼓﹐多家出版社推出契的傳記﹐追憶他短暫四十載的生命﹐回顧一個醫學博士轉而成為從事革命運動的游擊隊員的歷程。切•格瓦拉在拉美人民心中已轉化為神話傳奇﹐超越政治介面的「灰飛煙滅」而昇華為文化意涵的永恆象徵拉丁美洲六O年代的時代圖騰。

此番因應忌日活動面世的傳記各以不同特色吸引讀者。美國安德森(Jon Lee Anderson)以三年完成的<<切•格瓦拉﹕革命的生涯>>(Che Guevara: a revolutionary life)以契命喪玻利維亞後留下的日記為重點切入倒敘的一生﹔<<切•格瓦拉﹕我們時代的傳奇>>(Che Guevarra: una leyenda de nuestro siglo)圖文並茂﹐執筆人是法國學者﹐外交官兼記者的卡風(Pierre Kalfon)﹐他傾七年光陰以傳記兼小說的模式呈現﹔墨西哥學者卡斯塔內達(Jorge G. Castañeda)<<赤色生命﹕切•格瓦拉傳>>(La vida en rojo. Una biografía del Che Guevara)以各式文件史料首次批露作為宣傳重點﹔桑迪森(David Sandison)<<切•格瓦拉>>則以圖片照片取勝﹐永留切的身影。

 

 

 

切•格瓦拉人物介紹

 (刊登<<開卷周報>>好書榜人物介紹,19971120日)

 

 埃內斯托•切•格瓦拉(1928-1967)﹐如同解放者玻利瓦爾﹐像美洲歷史上戮力革命﹐為理想奮鬥而遭謀殺的杜巴克•阿瑪祿及荷西•馬帝等革命家一樣﹐人民已將他奉為精神心靈的永恆支柱。切出生於阿根廷﹐逝世三十年後今年屍骨始從玻利維亞移葬古巴﹐讓昔日袍澤卡斯楚的祖國人民永遠感念他這為「好兄弟」對古巴的奉獻與革命情感。

兩歲便患氣喘病的切至死都沒能擺脫這個疾病的威脅。然他畢生關注的問題遠超過此疾纏身的憂慮。忠實的馬克斯主義信徒﹐強烈的是非觀念﹐痛惡模棱兩可的態度﹐最符合六O年代的思潮不要色彩﹐只有黑白﹔西班牙內戰流亡的知識份子與裴隆將軍政權的危機讓他在腦海構築反政黨體制的民主假象及資本主義壟斷組織的思維。他深信「革命唯有透過武裝暴動始能成功」﹐這樣的信念讓他義無反顧走向游擊戰之路﹐為革命犧牲性命。

切在<<摩托車之旅>>前﹐四九年單騎走訪阿根廷北部的遊歷已可視為革命生涯的開端。<<>>遊記中見證智利﹐哥國政黨暴力衝突的新仇舊恨﹐堅定不做中產階級的實踐者。切革命際遇的轉捩點為五四年在墨國結識卡斯楚﹐兩人惺惺相惜﹐切確信找到了革命的領袖。五六年至五九年的游擊奮戰終推翻巴帝斯達獨裁政權﹐讓卡斯楚登上領袖之位。然切革命熱情並未因此終止﹐六五年投入剛果戰鬥行列﹐繼而轉戰玻利維亞﹐於六七年被俘處決。史學家關切切的死因﹐或有美國中情局介入﹐或有蘇聯聯合卡斯楚出賣或有為卡斯楚辯護…﹐然墨國學者卡斯塔內達在切傳記的敘述似更吻合其人格特質﹕「切命中註定要在少壯年紀為革命犧牲﹐彼時即使不在玻國喪命﹐也必然死在阿根廷或越南」。正如切詮釋革命必要條件及人格完備的要求﹕「不需生理心理任何力量強迫而可以把自己當商品一樣出賣」﹐他一生不正是不斷為革命出賣自己?!

革命生涯外﹐切書寫的才華並不遜於專業作家。除了<<>>書﹐五四年在瓜國便從事印加馬雅文化研究。鼓吹古巴革命的<<革命戰爭景致>>與最後的<<玻利維亞日記>>娓娓道來游擊歷程﹐不下小說驚心動迫屈曲折離奇的情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