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奎斯春秋之筆掃向綁架者

 

    去年年底媒體頻頻出招炒作後,《綁架新聞》(Noticia de un secuestro) 被作者馬奎斯自己「綁架」達半年之久,篇幅從八百頁「撕票」剩三百餘頁的緊湊內容,五月中旬千呼萬喚始出來,在波哥大及馬德里書展中,以每分鐘賣出三本的銷售旋風,再次席捲書市。

 

    《綁架新聞》是馬奎斯繼一九四七年在《觀察家》報撰寫《船難紀事》(Relato de un naufrago) 及八六年《智利秘密行動》(時報出版) 等報導文學作品後,重回新聞初戀的創作。

 

    「太可怕了,這一切足以寫成一部書了」 ─《綁架新聞》書末這筆,是馬奎斯撰寫此書的動機,也是被綁架人瑪璐哈帕瓊,在她的夫婿比雅宓薩大使與毒梟斡旋近半年幸運生還之後,建議馬奎斯將此親身經歷付諸文字公告世人的見證。

 

    十人被綁架,一人撕票,一人營救過程中被射殺身亡的不幸,讓馬奎斯在貼身採訪中同感悲痛,文稿經當事人一一閱讀,呼籲這部眾人血淚的紀實足供哥國借鏡,也期待《綁架新聞》是綁架惡行終結者。

 

    《綁架新聞》是哥國已故毒梟艾斯可巴的黨羽奉其「寧死在哥國,也不願被關在美國」的誓言,公然和政府對抗,威脅制憲大會修改條款的「不可能的任務」 ─ 九O年四個月內分四批綁架十人,周旋至九一年六月始告結束的人命戰。

 

    質言之,《綁架新聞》已是哥國八O年代,無數政治人物被綁架撕票的舊聞了,而艾氏生前最後驚天動地之舉的搏鬥,在馬奎斯筆下儼然成了「新新聞」,也是艾氏此生和四位總統角力,在法律上「卡位」的「結」作。

 

    「活人始有談判籌碼」,艾氏無意置人於死地(必要時殺雞儆猴),除了要求修改引渡條款之外,還要求三十億美元贖金。十位人質皆為電視台及報社主管,而其親人又多為掌權的層峰人士;這批人員包括:前總統府秘書長蒙多雅的妹妹瑪麗娜、前總統杜拜的女兒狄安娜及五位工作人員、《時代》報總編輯桑多斯、比雅宓薩大使的夫人馬璐哈及妹妹。比雅宓薩在「官匪」之間周旋,恐一閃失便天人永隔。

 

    艾斯可巴雖終究難逃法網制裁,總統之女及瑪麗娜之死,以及諸多「無名」人士「陪」命的悲劇,是否能讓毒販滅跡,讓歷史不再重演,仍是疑問。

 

一九九六年六月十三日   / 張淑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