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開卷周報>>2000316)

 

 

不可諱言,拉美作家的作品以西班牙為軸心是開拓文學事業與接觸知音最佳的地點。巴西女小說家克拉麗瑟‧李絲貝朵(Clarice Lispector1925-1977)的遺作─<<生命吹彈瞬間>>(Un soplo de vida1978)因著西文版的面世(1999),彷彿讓她自讀者的記憶重生一般。

 

生於烏克蘭,自幼在巴西城市勒希非(Recife)接授猶太教育薰陶,成長於里約熱內盧,生命歷程中旅居歐美數年再返回巴西,李絲貝朵在創作臻於成熟巔峰的中年因子宮癌病逝。也許受猶太教育的影響,也因父親是猶太教學者,李絲貝朵的作品充滿對生命的起源、生死的意義與宗教神秘學(對聖經做神祕學解說的希伯來神祕學)的追尋等主題。筆下尋覓答問之間,又對時下天主教思想論述和俗世問題關注備至,因此,縱觀李絲貝朵十餘部作品,在傳統與當代,宗教與世俗的氛圍中遊移。

 

<<生命吹彈瞬間>>說是小說,更像對話錄,對話言談又像詩篇,分為四部分,探討「人物」創造的過程,環繞在聖經創世紀的故事,也引伸詮釋文學的創作。對話主角一位是「作者」(創造者),一位是名為安赫拉‧布拉利尼的女孩(安赫拉有「天使」涵意),「作者」藉著吹彈一口氣息而創造出安赫拉,自此有了生命創造的驚喜,然而從此作者也和他所創造之物分離,一喜一懼之間,開啟李絲貝朵所寫的生命的疑問與詮釋:安赫拉不知道自己已是被創造出來的一個人,但當安赫拉漸次體認到自己的身分和一股自由意志時,「作者」反而產生一股不快的感受,繼而認同自己是一位「造物主」。「作者」便試圖將這些改變和感受寫下來。從這兒李絲貝朵介入,將「作者」的反思以希伯來神祕學解說。李絲貝朵認為不是人類去親近主,而是造物主反思祂的創造物,一旦所創之物感受到它的身分時,造物主便從中抽離,因此,創世紀中人和主本是一體,創造的動作發生後(吹彈之間),人和主於焉溶解化開。從宗教的思維李絲貝朵延伸到文學創作也是一種神聖的「創造」,而「作者」和「小說人物」也因循此原理從一體到支離。

 

這樣的思維結構和西班牙九八年代思想領航者─烏納穆諾(Miguel de Unamuno)的小說<<>>(Niebla)有諸多類同之處,醞涵奇幻文學的神祕與魔幻。烏納穆諾從霧中創造一個人物─「奧古斯都」,此人在小說中一番經歷後回來拜訪烏納穆諾談創作,烏納穆諾惱火將他殺死。小說序言中,又刻意安排烏納穆諾和另一位人物各說各話,爭辯奧古斯都的死因。

 

質言之,小說情節已在其次,李絲貝朵和烏納穆諾都反映若干諾斯底教派的思維。且看<<生命吹彈瞬間>>一些敘述─「我寫作(創作)彷彿是要拯救某人的生命,也許是自己的生命。活著是死亡所為的瘋狂行徑。亡者萬歲,因為我們在亡靈中生活;萬物無意義讓我露出快意的微笑從零到無限我無止境地行走,然一切卻又瞬間消失」─實是費思量與辯證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