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諾貝爾獎詩人

希梅聶茲美國之路

 

    五月第一個星期「西班牙文化週」的各項文化活動,讓邁阿密的天空「很西班牙」:佛羅里達大學頒贈榮譽博士學位給塞拉;塞拉以「西班牙文在美國」為題主持邁阿密西班牙文化中心開幕典禮;貝斯美術館(Bass Museum) 則推出西班牙印象派畫家索洛亞(Joaquín Sorolla, 1863 1923) 的畫展;而另一個重頭戲則是紀念贏得諾貝爾文學獎屆四十週年的詩人希梅聶茲(Juan Ramón Jiménez, 1881 1958) 學術研討會。

 

    一九五六年贏得諾獎桂冠的希梅聶茲是西班牙第三位得主,卻是第一位迄今廣受國際推崇,視為「實至名歸」的文人,也是承先啟後,讓西班牙二七年代詩人奉為圭臬的大師。他的現代主義風格散文名作《小毛驢與我》(Platero y yo, 中譯本由中央圖書出版社出版),刻畫童心與動物世界的融合,是希氏最為人熟知作品。詩作《新婚詩人日記》(爾後改名為《詩人與海的日記》) 則是傑作代表,亦是禿現代主義詩風,以創新詩體及主題掀開西班牙新詩扉頁的扛鼎作及分水嶺,也是詩人航向美國,準備與所愛瑟諾碧雅•康布魯宓(Zenobia Camprubí, 1887 1956) 結褵的繆思。

 

    康布魯宓文學涵養豐沛,且精通外語,是希氏牽手一生的知音伴侶與得力助手,兩人且曾合譯泰戈爾詩集。此番邁阿密的紀念活動則是追憶詩人夫婦初抵美國,在此地落腳的地緣關係;而去年馬里蘭大學教授帕拉•聶梅絲(Graciela Palau de Nemes) 近十年的迭譯及評析的研究成果 ─ 康氏的《日記集2(Diario 2 Estados Unidos1939 – 1950),則是此項活動最佳見證。

 

    康氏的《日記集2》是希氏夫婦從古巴到美國到波多黎各流亡生涯中,第二階段的心路歷程,即一九三九年 ─ 五O年旅美及教學生涯的縮影。展讀康氏一頁頁的內心獨白,卻鮮活地呈現出詩人夫婦的文學對話與共渡異鄉逆旅的深厚情感;細膩的思維試圖抹去烙印心中的西班牙內戰的傷痕,重尋生命的真諦,並留下足跡的美國土地上,道出詩人夫君旺盛的創作雄心。

 

    今年也是康氏逝世四十周年,在追憶希梅聶茲的文集時,也看到了康氏動人心扉的真情摯愛及文學關懷。

 

一九九六年五月三十日    / 張淑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