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赫士早期散文披露極端主義面向

 

青年波赫士的散文,與其後來的文風大相逕庭。透過對波氏早期散文集的研讀,可以窺見這位文學大師在不同階段的嘗試與蛻變。

 

    一九八六年波赫士(Jorge Luis Borges)逝世後,其遺孀柯妲瑪(María Kodama)授權艾美瑟出版社(Emecé)出版波赫士作品全集,其中獨缺波赫士早期散文作品《探索》(Inquisiciones, 一九二五)《希望的尺度》(El tamaño de mi esperanza, 一九二六)及《阿根廷人的語言》(El idioma de los argentinos, 一九二八)。三部作品初版發行五百冊,爾後便銷聲匿跡。一九七一年波赫士接受牛津大學頒受榮譽博士學位時,還向讀者否認寫過這些文章。然而法文出版社卻得波氏應允出版「希望的尺度」其中若干篇。為免西語讀者向隅,柯妲瑪撰寫序文並授權,將近七十年前年輕波赫士的作品重新出版,《探索》與《希望的尺度》去年問世,與讀者知音重逢。

 

    兩本散文集多為波赫士在雜誌上發表過的文章。文風屬於早期信奉「極端主義」(Ultraísmo)的波赫士;語彙偏向「克里歐由主義」(Criollismo, 出生在拉丁美洲的歐洲人)及高卓文學(Literatura gauchesca)的用法及極端主義標榜的隱喻法,內容多抒發他對Criollo族群、彭巴草原上的高卓遊牧民族的眷戀與歌頌;探索布宜諾斯艾利斯蘊涵的詩歌、樂曲、繪畫等藝術和宗教信仰;表達他對文人的景仰與推崇。從鼓吹極端主義的西班牙作家坎西諾斯•亞森斯(R. Cansinos – Assens)到阿根廷詩人卡里耶哥(Evaristo Carriego),英國的王爾德、彌爾頓到西班牙巴洛克詩人剛果拉與格貝多,賞析其作品與評論;對語言學及文字運用也表達個人觀感,他認為特別是形容詞的使用尤須節制。洗鍊簡潔的形容詞得使文章濃纖合度,過度濫用則毀了文字的美學和風格,這也是極端主義闡揚的一個宗旨,一反現代主義浮誇及形容詞疊用的弊病。

 

    波赫士否認這些散文存在的事實與Criollo 語彙集極端主義傾向有關。極端主義發源於西班牙,流行僅短短四年,波赫士將之引進拉丁美洲大加鼓吹。這些散文集有別於後來古典、超現實主義的波赫士,但由此亦可窺出波赫士不同階段的嘗試與蛻變,讀者可藉此了解年輕波赫士筆下心儀的世界與思維。這數十篇散文是波赫士探索個人文學道路的觀念,藉以詮釋他希望的尺度。

 

一九九五年五月四日    / 張淑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