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開卷周報>>19981118)

 

 西班牙二十世紀內戰後(甚至可說後半世紀)的小說史中,戴利貝斯(Miguel Delibes, 1920-)的名字是從不缺席的,其份量可與塞拉齊名。四年前得塞凡提斯文學獎當兒說要擱筆,竟是以隨心所欲之齡皓首窮經,爾今推出創作生涯最大巨著<<異教徒>>(El hereje, 502),書寫畢生熱愛長居的故鄉卡斯提亞‧萊昂首府巴亞多利市的悲情史。著作等身的戴利貝斯曾鉅細靡遺寫過許孩童的故事;翔實描繪動物的世界;一步一腳印勾勒西班牙唯一沒有山脈的省份:巴亞多利的一草一木;寫過鰥夫寡婦的孤寂哀怨;老年人的失落與欲望;如今筆鋒一轉,觸碰一個五十年寫作生涯未曾嘗試過的題材,不敢以嚴謹的界定名之為「歷史小說」,但的確是真實的歷史,而竟是四個半世紀前的宗教悲劇。

 

<<異教徒>>將時光拉回一五五八年,西班牙黃金世紀盛世,宗教刻從卡洛斯一世廣納各家學說與建言變為繼位者菲利浦二世反改革,以宗教法庭火刑柱極刑嚴懲異端的轉型期。卡洛斯一世最信任的講道神父奧古斯丁‧卡沙亞,熱衷彼時天主教溫和派改革家和人文主義學者伊拉斯謨斯的言論學說,孰料一五五九年同屬奧古斯丁‧卡沙亞教會的神職人員,在菲利浦二世監督下,分兩批被處以火刑柱極刑。卡沙亞主教先皇卡洛斯一世的親信,巴亞多利市民的榮耀,聖殿易主,命運逆轉,連正統護主(菲利浦二世)的歷史學家梅南德茲‧貝拉約(Marcelino Menéndez Pelayo)都寫下「巴亞多利市民哀痛的悲劇」。

 戴利貝斯便從卡沙亞主教和伊拉斯謨斯的正史著手,以春秋之筆檢驗宗教法庭與良知學識的抗衡,他深信如果溫和派的伊拉斯謨斯代以激進的馬丁路德,整個歐洲的宗教史將會完全改觀。不過在小說中沒有真實人物卡沙亞主教,取而代之的是虛構的小說人物希布亞諾‧薩西多,由此除卻忠實考究文藝復興時代的語言,穿著,習俗等文化介面外,有了諸多想像的空間編織柔性故事:三個女人與希布亞諾‧薩西多的一生。母親早逝,孤雛童年;找尋母親的影子,拓印在所愛身上,然婚姻挫敗,另找尋心中理想卻不存在的女人。虛空中找到傾訴的寄託唯有與主對話,傾聽祂的無言與沉默,信祂也因祂殉教。對戴利貝斯而言,即使非關宗教,人類永遠都是歷史的犧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