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耶哥詩魂遙寄古巴

 

擅長取材周遭人事物,以為創作根源的古巴詩人狄耶哥,儘管選擇流亡異域,卻織綴對祖國社會的關懷於詩篇歌詠,至死不渝。

 

    一九九三年甫獲墨西哥文學界最高榮譽「魯佛文學獎」(Premio Juan Rulfo)的古巴詩人艾利西歐•狄耶哥(Eliseo Diego, 1920-1994)去年卻與世長辭。擷自十三部作品精華的詩選集《遺失的渴望》(La sed de lo perdido, 1994)在他逝世後問世,讓讀者再咀嚼回味一番他的文華與詩意。

 

    狄耶哥崛起於古巴近代詩壇巨擘何西•雷薩馬•利馬(José Lezama Lima, 1910-1976)於一九四四年所創辦的「源」(Orígenes, 1944-1956)詩社。在《源》雜誌初試啼聲後,便沉醉在繆思俳句的創作裡,和其他古巴當代名詩人匯成「源」詩社的中堅,也成為古巴文壇中最有影響力最具代表的詩社。

 

    狄耶哥的詩作題材是生活周遭俯拾即是的人、事、物,再這些平凡熟悉的拾萃中探討時光流逝的奧秘,在此奧秘中追尋死亡的答案,在死亡中緬懷過去的憧憬。一九四二年出版第一部作品,沿用西班牙巴洛克詩人格貝多(Francisco de Quevedo, 1580-1645)的詩句「遺忘中的黑手」(En las oscuras manos del olvido)為題,迄一九九二年《邊緣詩篇》(Poemas al margen)共出版二十六部詩作,五十年筆耕在追尋遺失的渴望中創作,力求實踐文人的社會責任。雷薩馬•利馬隊他作品讚譽有加,喻為「最令人神往的透明與簡潔」。

 

    潛心創作之外,狄耶哥對社會國家的關懷也寄情詩作裡。二O ─ 三O年代的古巴由獨裁者馬洽。他渴望探尋古巴民族的根源,把被遺忘的黑人混血的風俗民情彰顯出來,期待見到古巴真正民主自由的一天。一九五九年古巴革命成功卡斯楚掌權後,狄耶哥和雷薩馬•利馬的選擇一樣,捨棄流亡之路根植祖國。雖不知海此地彼端何者適意,執著創作的空間與理念始終如一。

 

/ 張淑英  06/04/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