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史觀炮製空殼大陸

 

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其意義何在?各國詮釋互異,宛如歷史嘉年華會,唯獨美洲原住民缺席。入侵者雖建立了現代文明,卻掩蓋不了五百年前種族屠殺的史實。

 

    發現新大陸五百周年的熱潮已退,然它的灰燼似乎仍在延燒。墨西哥社會學家貝雷茲•希葉(Javier Pérez Siller)領導一群研究人員檢視七十個國家歷史教科書對發現新大陸的各種不同詮釋,此一研究結果去年在巴黎以《誰發現新大陸》(Descubrimiento de América?)為題出版。目前任教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西班牙學者蘇比拉(Eduardo Subirats)也針對此一議題完成著作《空殼大陸》(El continente vacio, 1994),從哲學觀點予以剖析。

 

    有幽默家曾說:寫歷史的人最沒有顧忌,因為死人永遠不會抗議。但是「歷史」的任務是「讓下一代了解過去的史實,記取教訓以便因應當前與未來的挑戰;然而真能期待一個毫無偏頗公正客觀的『歷史』嗎?」這是希葉作此研究報告的目的和疑問。研究結果是各說各話,莫衷一是。

 

    英國人把自己的海盜行為說成是英雄,對西班牙殖民主義大加撻伐卻絕口不提他們在北美洲的暴行;摩爾人說哥倫布引用他們的航海技術始能抵達美洲,卻不強調這技術是來自中國,敘利亞人說阿拉伯人遠比哥倫布早二、三百年發現新大陸;中國人說蒙古人跨越白令海峽時便已發現美洲;日本人說是西班牙帝國主義侵略;西班牙說是文明國家教化野蠻民族的德澤;拉丁美洲部分國家咸認是西語世界統合的壯舉;馬克思主義信徒認為發現新大陸使資本主義萌芽 ... 可悲的是被征服統治的弱者永遠沒有聲音,印地安土著在所有教科書中幾乎空白。每個國家陶醉在自己的嘉年華會,無視另一種聲音的哀嚎,這便是歷史教育的宗旨?希葉藉此呼籲深入了解別的種族的民族性並尊重他們存在的價值,讓歷史成為族群融合與各種族間溝通的橋樑。

 

    蘇比拉教授的《空殼大陸》則以十六世紀史學家印加•加西拉索•貝加的《祕魯通史》為佐證,再以現代理性觀點分析。「人類生存的條件是與廢墟為鄰。與毀滅共存,因為人類一直在重建破壞的循環中求生存。」空殼大陸因為征服者視自己為中心實體,無視他人存在的實質;征服美洲是西班牙反抗回教徒八百年勝利後的延續;拉丁美洲的落後和葡萄牙西班牙彼時與歐洲文明脫節有密不可分之關係,而五百年前野蠻的種族屠殺不會因為五百年後的文明而滅跡。

 

/ 張淑英   20/04/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