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開卷周報>>1999年6月10日)

 

巴西小說家保羅‧科爾賀(Paulo Coelho)的作品以簡潔的文字書寫信仰依歸,愛的追尋與生死觀念的詮釋深受全球讀者的喜愛(中文譯作有<<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朝聖>>和<<我坐在琵卓河畔,哭泣>>),他創作的泉源與秉持的標的等深層介面也成為讀者喜於探索的「科爾賀的內心世界」。因此,西班牙資深記者璜‧阿里亞斯(Juan Arias)遠渡重洋,來到巴西美麗的科巴卡巴納海灘(Copacabana)與科爾賀促膝長談,而孕育了<<朝聖者的告白>>(Las confesiones del peregrino)這本書。<<朝聖者的告白>>雖然是一本訪談錄,其間對話恰似科爾賀小說中人物的對談,每一個問答呈現科爾賀所賴以書寫與闡述的信仰問題與心中那股指引他揮筆疾書的力量。

 

科爾賀坦承和每位拉丁美洲作家一樣,均無法自外於阿根廷大師波赫士的影響,然而他的創作從波氏知識論、形上學的深奧轉為人人易解的生活疑惑的指點。所謂的「指引」,其實就是一種語言,一種字母,每個人發展出來去和世界心靈對話的名字(工具),凡與人溝通,便有指引;對宗教的認知,無需掉入靈異的迷幻,對未知的追尋應是追尋自由解放,而非教條的束縛。

 

談到個人生死觀時,科爾賀表示在他踏上西班牙聖地牙哥朝聖之旅時,便對死亡有另一番徹悟─「死亡像一個天使隨侍在側,因此無所畏懼。唯有領略死亡的必然與存在,才能真正感受到自己真實活著」。在<女性>篇中談到作品中的女人和生命中的女人,以及自己對女性特質的認知─「在真正認識女人之後,我才知道同情這種情緒感受」。今日女人爭取權力的過程,最後卻用男性的手法施行權力,完全喪失所謂「女性」的特質與優勢,因此在作品中他所描繪的女性,乍看給人一種傳統女性的素寫,內在卻是充滿智慧與能量。

 

在<政治、倫理、作家>等相關章節中科爾賀也提出身為「巴西作家」的宿命─「巴西是一個有容乃大的民族,世上已少有像巴西這樣,融合非洲族裔、本土居民、日本移民、歐洲移民,接收且包容每個族群的精神世界的國度。基於這樣的認知,科爾賀將已足夠過三輩子花費的版稅贏餘投入「保羅‧科爾賀基金會」的創立,期許世人的眼光也關注到大西洋彼岸偌大的葡語版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