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薩拉馬戈 (José Saramago)

出版社: Alfaguara

書名: 《山洞》(A Caverna)

 

「夜以繼日,不停工作,有朝一日自夢中(許是噩夢)醒來,人家告訴你說,你所努力的一切都是沒有用的。」一九九八年諾貝爾文學獎薩拉馬戈(時報文化將系列出版其作品)在他的新作《山洞》中,藉主人翁之口對資本主義和唯利是圖的社會發出如此喟嘆!商業的利益「如果不是橫向擴充,就是往上競爭,如果不是更上一層樓,就是向下沉淪」。主人翁對商圈的取捨走向批評的「向下沉淪」自然也意指「向下壓榨」的隱喻。

《山洞》是一部描述不平等世界的競爭,反映人類的傳統與本質被資本主義、權勢的風潮沖刷淹沒的故事。製陶工人西布里亞諾畢生以燒陶為業,然而產品滯銷,遭各百貨商場退貨,連劫持歹徒亦對這些泥土捏製的產品興趣缺缺,六十四歲年紀的陶工,何來機會東山再起?苦思傳統與現代的折衝,卑微手工業被市場權勢輕視的無奈當兒,薩拉馬戈延展許多故事,為這個猶如處在晦暗山洞中的家庭點燃一道篝火,引導讀者看看真正閉塞無光的是那個消費的賣場。

陶工與女兒瑪爾妲攜手研究,從傳統再出發,改以燒製奇特的玩偶: 亞庶人、滿洲人、愛斯基摩人等吸引現代人的消費。陶工以一只陶甕,一把陶土送給寡婦伊莎拉,贏其芳心攜手共度白首;女婿馬西亞•卡邱得知將為人父時,更領會家庭的責任;一條流散的家狗失而復得讓全家人更凝聚向心力;陶工儲藏洞穴的陶甕期待有朝一日變成被珍藏的珍品。薩拉馬戈試圖透過泥土、手指撫觸的陶製業與洞穴的隱喻指涉人類/天主創造的本能與源起;用觸摸的感覺去領略觀看世界,論者或謂是柏拉圖《理想國》的對話再現,但也是薩拉馬戈一系列的作品構思,《山洞》是他成繼《盲目》(Ensaio sobre a Cegueira)和《所有的名字》(Todos os Nomes) 之後三部曲的完結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