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巴別塔第二外語網站[1]
謝志偉•趙順文•吳錫德•張淑英•簡潔•徐琿輝
(http://taiwanbabel.fr.tku.edu.tw)
一、
前言
根據法國法蘭西學院講座教授海然熱(Claude
Hagège,Haute
à la mort des langues)的調查指出:目前全球仍有約5
000種活語言,不過,每年將會因無人使用而死去25種。依此速度,至本世紀末將只剩下不到2
500種語言。另,根據英國威爾斯大學語言學教授大衛•克里斯托(David
Crystal)的分析顯示:全球目前各種語言當中,96%是由僅僅不到4%的人使用。其中有51種語言,僅有一人會說;有500種語言,僅不到100人會說;另有1
500種語言,能使用它們的人也未超過1
000人(<<語言的死亡>>,62-63)。克里斯托感慨地指出:當這些弱勢語言的使用者歸天之際,也正是這種語言埋進墳場之時!
蓋,語言不僅是人與人溝通的工具,也是一種文化載體,是個人生存立命的重要文化認同項目。再者,語言也是族群最明顯的表徵,更是族群形成要素的客觀因素之一。因此,面對大量次要語言快速地瀕臨死亡,全球各界(國際組織、跨國組織、各國政府、社會各階層、甚至每個個人)莫不苦思良策,想方設法來扼阻這種語言自然淘汰的定律,及人為快速集中化的趨勢(譬如:獨尊英語)。以歐洲聯盟15國的政策為例,語言政策享有「獨立」施政的特例。亦即,歐盟不會介入、也不會推動「單一」語言政策
!
等而次之,各會員國政府也不再強制推行單一國語政策,甚至大力推動母語及多語教學,其目的首在尊重人權、保存文化資源、鼓勵多元發展、凝聚地方意識等等。最重要的意義則在於,重新審視語言的積極凝聚作用,而不再去只突顯它的隔闔。因為,愈是開放、愈是昌明的社會,多種語言的使用也就愈受到重視![2]
西班牙一九八九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塞拉(Camilo
José Cela),一九九七年在墨西哥薩卡德卡市(Zacatecas)舉辦的第一屆西班牙語國際會議的專題演講中,以〈保護我們共同的語言:西班牙文〉(“Aviso
de la defensa de nuestra lengua en común: el español”)為題指出:「未來兩千年後,世界上將只剩四種語言:英語、中文、西班牙文、阿拉伯文」。[3]此番語言預測有其歷史文化因素,以及以現今世界各語言的發展、興衰及使用人口為依據,當然也予人一種過度漫長的未來的臆測,減損讓人可茲憑證之依據。然而,南方朔在〈〈英語帝國〉〉(English as a Global Language)的中文版導讀中提到過去兩千年裡[4],人類一直在尋找共同語言的課題上探索(8)。過去兩千年,世界各種語言不斷更迭興替,未來兩千年也不可能以目前的形勢一言以蔽之,因此,即便是漫長時光的臆測,吾人該從中深省的重點是,尊重各種語言的發展、文化意涵與其獨立性,而非僅思索一種語言取代另一種語言的征服趨勢和現象。一如尤哈尼•伊斯卡卡夫特在<<語言的死亡>>的中文版序「語言的死亡是族群的大浩劫」(13-17)一文中提及的警訊。雖然該序文與該書作者所探討為弱勢族群及許多少數原住民的的語言問題,
但是那一種當今盛行或普遍使用的語言可以說未來的時勢與發展不致讓他們的語言成為弱勢,甚至消失?拉丁文、阿拉伯文、法文、西班牙文、俄文,都曾在不同的時代與不同的地區成為國際語言(<<英語帝國>>,28-29),因此西元兩千零一年,邁入二十一世紀當兒,全球標榜人類進入一個「知識的世紀」,取得的共識是「全球思維,在地觀點」(”Think
globally, act locally”)的畫時代意義,我們不僅學習、接受英語成為全球語言的趨勢與強勢外,自然也更應學習、尊重同步發展的其他語言,因為它們在過去、現在、與未來,除了扮演溝通與不同文化的重要橋樑,也是人類存在與國家圖騰的象徵,也都有可能成為未來人類的新國際語言。如同艾可在<<尋找完美語言>>(La
ricerca della lingua perfetta nella cultura europea ,1993)中的評述:
「未來的趨勢,將不再視語言的零碎為不幸的事情,而將成為國家認同與政治權利的一種,美國的加州隨著西班牙語人口的增加,而要求語言平等即是例證」(<<英語帝國>>,12)。[5]歐洲聯盟於一九九六年進行因應教改與未來發展趨勢的會議中指出:「未來每個人(歐盟國家人民)至少都要能操三種語言,
除了母語和英語外, 應有嫻熟另一種外語的能力,
以便在二十一世紀「知識的世紀」中更具競爭力」(Crítica, 34) 。歐盟國家體認英語全球化的強勢,他們本身的語言在應用與普及方面也是屬於強勢語言(德文、法文、西班牙文等)[6],但他們仍呼籲歐洲人民再學習第三種語言的必要。[7]
盱衡全球不同語言的要求與觀點後,我們反觀台灣的語言教學與發展,值得我們做一番反省與努力,尤其是從事語言、文學、文化研究者與教學者應劍及履及的課題。台灣不能自外於全球化的潮流與發展,在中文未形成全球語言之前,外語成為我們跨向國際的第一步,唯有透過外語(及其文字)才能將本土化的成果變成全球化、國際化。以語言教學種類而論,台灣的教育體系囊括了全球重要的語言十餘種(英、德、法、西、義、葡、日、俄、韓、阿拉伯、土耳其、拉丁文、希臘文…等等),
以教學歷史而論,其中多種語言的教學單位均有三十年以上的歷史,但是迄今發展顯見成果與備受肯定者幾乎只有英文,在諸多論述質疑「全球化」就是「英語化」的現象中,其他外語是否要在此洪流中淹沒,或是可以更積極發展,成為英語之外另一雙開啟世界之窗的明眸?
在台灣,英語之外的外語統稱為「第二外語」,諸多教學單位的系、所以廣納世界外語與文化的宗旨成立「外國語文學系」,但是其教學實質是「英語系」。近年來,日語有別於其他第二外語,迅速在台灣發展成長,或許有朝一日形成主要第二外語,而其他外語將變成第三外語?在這個現象尚未形成前,台灣的第二外語教學者有感於拓展語言學習的胸襟與宏觀的需要,多年來戮力奔走,交換專業意見,不斷聚會取得共識與發展方針,終於促成第二外語網站計畫的施行,同步發展第二外語網站的架設,相關的平面媒體—<<世界文學>>季刊的發行,以及整合第二外語的人才,達到實質合作的目標,希冀創造第二外語的園地與空間,也是拓展國人學習外語的契機與認識。
二、
台灣巴別塔第二外語網站計畫
1.
計畫緣起與流程:
台灣巴別塔第二外語網站計畫通過之前,
第二外語教學者在諸多不同場合與研討會中幾經經驗交換與諮商。尤其在教育部顧問,東吳大學外語學院院長謝志偉教授的邀請與推動下,更已歷經六年的研商與討論,循序漸進而有今日的成果。綜合第二外語教學者與教育部這多年的努力,其間重要的相關活動有,一九九五年教育部委託政治大學外語學院主辦的「第一屆高中第二外語教學研討會」,此研討會著重在向高中校長與教師介紹各外語教學的內涵與目標,以推動高中第二外語教學的實施。繼之則有一九九八年教育部委託台灣大學日文系主辦的「第二屆高中第二外語教學研討會」,有別於第一屆以高中為核心,
此研討會重點則以大學外語教學為主軸,外語教師針對教學計畫、教學方法等課程規劃做經驗交流。後續相關的研討會則有二OOO年教育部委託輔仁大學外語學院主辦的「通識課程中第二外語教材、教法研討會」,此研討會試圖尋求將第二外語列入通識課程的選項,因為迄今各大專院校中科、系外所謂的外語教學均以英語為主。二OO一年十二月於由淡江大學外語學院主辦的「第二外語文學教學研討會」則是第二外語教學推動迄今,從語言跨越到文學教學研討會的實際成果。
除了上述四次的第二外語教學研討會,謝志偉教授與其他九種外語教學者(德、日、法、西、義、俄、韓、土耳其、阿拉伯文)也從一九九五年起,每年固定在教育部定期參與會議,研擬提升第二外語教學的方針與實際可行的措施,前後計有幾個項目:「人文社會科學教育改進計畫」、「『人文社會科學第三期中程教育改進計畫』先期規劃」等多次外語學門規劃小組會議,
終而在二OO一年提出研究計畫案通過執行。這是台灣第二外語學門整合的一大步,也是未來厚植語言人才培訓與外語資訊提供的重要研究計畫。
2.
計畫內容:
台灣巴別塔第二外語網站多年期(三年)計畫於二OO一年獲教育部通過,居中協調與推動者—謝志偉教授居功厥偉。此計畫案以委託案方式交付第二外語計畫主持人趙順文教授
(台大日文),共同主持人吳錫德教授 (淡江法文)及協同主持人張淑英教授
(台大外文)共同執行,並規劃各語系負責人。其中專任總站長由徐琿輝教授擔任
(淡江法文),日語站長為趙順文教授 (台大日文),法語站長為吳錫德教授
(淡江法文),西語站長為張淑英教授 (台大外文),德語站長為簡潔教授
(東吳德文)。本計畫原規劃九個語種,其他五種外語為義大利文(輔大義文康華倫教授)、俄文(政大俄文宋雲森教授)、土耳其文(政大土耳其文黃啟輝教授)、阿拉伯文(政大阿拉伯文林長寬教授)及韓文(文化韓文林明德教授)。基於長久以來英語以外的第二外語教學皆是從大學階段始開始實施,因此一直以基礎語言教學為重點,未能有充分的時空開拓文學文化介面的深度教學。鑑於高中第二外語的開放與實施,各大學語系也漸有研究所成立,以及諸多比較文化、比較文學的學門教學蓬勃展開,因此,本網站計畫則有一個更新的突破,希望著重在文學文化層面的研究與引介,也借重各語系此方面學有專精之學者就特定議題、文學作品、文學翻譯、文藝思潮或文化運動提供其專業研究,以達到文化交流與資源共享的宗旨。因此,以中文書寫是本計畫融合各語系,將國際文化與本土文化銜接的實踐。鑑於經費與初步架構的完整考量,第一年計畫規劃德、法、日、西四類外語先行實施,待第二年成果評估後則加入另外五個外語,希冀這九種第二外語的結合,一如希臘神話奧林帕斯神殿的九位繆思女神,各有執掌,但同心協力,提供各語系的文學與文化的仙境,長此以往,將此資源應用到高中第二外語教學,以及提供社會人士參酌引據,可為國內外語教學奠基。這項計畫得以付諸實施,如前所述,實已經歷過多年的研商、籌備、討論與意見交流,期待各外語能跨過語言藩籬,共同打造英語以外的其他外語的文化園地。這項計畫自然不是與英語教學及研究相抗衡,而是借鏡英語的經驗與發展,建構第二外語的空間,呈現第二外語的特色,並真正力行跨文化的研究與合作,擴充國人對語言全面的認知與學習。
三、
巴別塔網站內容
大衛•克里斯托(David
Crystal)在<<英語帝國>>中提到英語被大部分國家選成特定語言的原因與優勢有以下若干因素:
選擇特定語言為主要外語的原因…,包括歷史傳統、政治利益、商業需求、文化或科技的聯繫。而且,即使在選擇某種語言為主要外語時,這個特定語言的出線也因政府或外國援助機構對外語教學政策提供充分的財務支援程度,而有很大的區別。在一個充分支援的社會環境中,媒體、圖書館、學校極高等教育機構方面的資源,將會致力於讓人接觸並學習主要外語;外語老師的質與量也會提升,書籍、錄音帶、電腦、電訊系統,及各式各樣的教材會逐漸普及。然而,許多國家因缺乏政府支援或外國援助,阻礙了語言教學目標的發展(26-27)。
這翻陳述應是所有以英語為外語教學目標所予以配合的積極因素與條件,反觀,也正是台灣第二外語教學所欠缺的資源與協助。如今台灣巴別塔第二外語網站利用這次教育部研究計畫的契機,試圖創造這些資源,也把握這些協助,以便讓第二外語教學更紮實,讓更多學子、有志之士學習層次更廣泛、更豐富。
1. 巴別的緣由:
本計畫之取名巴別塔,源於「巴別
」(
希伯來文
Babel ),為基督教《聖經》中的城市,諾亞的後代擬在此建一通天塔,上帝怒其狂妄,使建塔人突操不同的語言,塔因此終未建成。 自比巴別塔建塔工人,不也正是每個習得多種語言的人之深刻體悟。人類語言何只千百,學而方知不足。然學習語言的動機,絕不止於多識外邦花草鳥獸之名而已,旨在使各種珍貴友誼與知識得以溝通交流!且取名「巴別塔」極具教育意函;一則警惕吾人莫過於驕縱狂妄,宜虛心待人觀物;二則凸顯「各說各話」的痛楚和危害,世間所有衝突不正因猜忌和誤解而起;三則彰顯人類追求互信互助的勇氣,鼓勵相忍互動的開懷胸襟。[8]
因此,巴別塔網站的架設,
整合第二外語學門,乃企求各(隔)行專業敞開心胸,使之成為足以凝聚共識的因緣場域。
2. 設立的宗旨:
配合科技、資訊知識的進步,將語言教學與文化傳輸從平面紙、筆書寫轉換成電子媒體和網路溝通,讓使用不同大眾傳播媒體和資訊的閱聽大眾皆有機會接觸與認識第二外語的內涵與發展。待網站內容逐漸成長與充實,希冀成為第二外語資訊供需的主要中心,提供學界、社會人士、及其他任何與第二外語相關的活動訊息。除了與科技同步發展的跨語種網站架設之外,本計畫仍持續進行其他有效的平面傳媒模式,從每個語系出發,書寫看世界,讓吾人觀點、見識更開闊,更客觀。同時,希望達到支援並推介大專與高中職第二外語教育的目標,每年邀集教學單位、社會機構與相關文化單位舉辦成果展,以落實知識共享,多元文化交流的目的,達到「整合第二外語學門,建立一個具有「平衡、多元、和諧的人文社會的教育目標」。諸此,均希望以共同的語言—中文—傳播引介不同語種中可能類同的文化,或可能異質的介面。所謂的全球化、國際化應透過如此多面向的觀察與書寫始能完整、可信且客(可)觀。
3. 網站計畫的設計與實施:
阿姆斯壯登陸月球時曾說:「這雖是我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台灣巴別塔第二外語網站計畫的心路歷程正可用阿姆斯壯這句話恰確地詮釋。網站設計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已成生活必需品,也已經成為一種常識,以資訊科技人才專業的角度審視台灣巴別塔第二外語網站或許不甚稱奇,但是以整合第二外語如此龐大多元的文化則屬極大工程,其所需人力、語言專業、聯繫方式、合作項目、預定成果…等等皆遠超越任何一項簡易個人計畫的內涵。因此,進行整合各語系工作當兒,每位工作者皆以「巴別塔」的訓誡謙虛以對,
戰戰兢兢,
以不負多年辛勤奔波努力的結果。網站架設的內容包括成立第二外語文獻資料庫、人才資料庫、
開發資料庫、留言版、討論群組、Q & A等項目。文獻資料庫以一九五O年以後台灣出版的西書中譯為主要建檔資訊,提供國人以中文接觸外國文學的管道;並透過電子版與麥田出版社合作出版平面印刷—<<世界文學>>季刊[9],每期議定專題撰寫學術論文,並開闢各項與出版、文藝動態、文學活動、經典作品譯介導讀…等相關的專欄,讓讀者接觸世界不同語言的文學創作與文化活動。這一項平面媒體的合作計畫有賴吳錫德教授多方聯繫,苦心孤詣向各界推介第二外語網站的功能、現況與前景,而能得到陳雨航先生的大力支持,陳先生的文化意識與出版責任的認知恰與第二外語網站的教學者所秉持的「登天之難亦為之」的精神相契合。第一年計畫將發行三冊<<世界文學>>季刊。此外,與誠品<<好讀>>月刊合作,每月定期就特定議題書寫不同語系的動態與發展,從中提供讀者不同面向的觀察;與博客來網路書店合作,同步刊登文壇重量級作家、書評…等文章以饗讀者。平面媒體成立編輯委員會,廣邀各語系學有專精之教授學者組成,並致力學術論文撰寫,以充實文字的內涵與題材。人才資料庫則收集國內從事第二外語教學的人力資源並建立檔案,先以教學單位為主,繼而擴大到社會及其他機構。開發資料庫則收集與第二外語相關的網站、資訊或就業機會。留言版、討論群組、Q & A等項目則是針對即時動態或相關議題的意見交流,對外開放給所有對此網站的建言或諮詢人士。如此實施步驟與方向,
可促進第二外語的溝通交流,
亦可提供國人從不同角度看世界,避免落入單面思考、單向資訊接收的缺失。
4.
計畫實施成員
除了前述各語系與各網站負責人之外,網站有一位專任助理,
淡江法文系周筱琦同學負責,以及兩位網頁設計負責人,
楊哲宇同學 (淡江資工) 及 吳建銘 (淡江法文)。另外,每個語系各有一位研究助理,周筱琦(淡江法語)、沈佩娟(台大日語)、曹貝如(東吳德語)、黃俊耀(輔大西研)。
助理協助各語系站長收集資料、傳遞資訊,以及助理間彼此聯繫。各網站站長定期開會,
商討與檢討計畫進行內容。本網站計畫實施迄今,
如期舉行定期會議,[10]每次並有實際實施進度報告與成果交付。台灣巴別塔第二外語網站業已於八月20日上網公開,希冀這第一年計畫有若干具體成果展現,為第二年的延續計畫奠基,
也為更多外語加入而努力。
四、結語
台灣巴別塔第二外語網站的實施與夢想,誠如本計畫書所列的計畫「目的」所指:整合國內第二外語學門現有資源、梳理相關語種語言學習及文化交流、累積教研成果、結合產官學通力合作,落實發展與應用等諸多可行但需長久努力的方向,
第二外語教學者有其熱誠與心力致力推廣,
但亦需相關單位的支持與鼓勵,全球化、國際化的教育政策與文化發展必然建構在尊重每一種語言的文化的基礎上。所謂的世界觀除了眺望世界,
更可貴的是可以從不同語言得知不同識見與評論,
活絡我們思維的方式。僅以<<英語帝國>>作者引用大英國協前秘書長雷恩佛(Sridath Ramphal)的演說,
作為每個語言學習者應有的態度與認知:
在這世界上因為母語是英語而發跡是很簡單的事,
所以我們變得懶得學習其他語言.... 我們需要加倍努力。英語或許是世界語言,
但並不是世界唯一的語言, 我們若要成為全世界的好鄰人,
就要更不屈尊地對待其他語言, 更勤勉地培養其他語言的知識(41)。
台灣巴別塔第二外語網站正是要以學習英語的心境與態度來提供國人「其他語言的知識」,
做一個具世界觀的國際公民。
引用書目:
中文書目:
台灣巴別塔第二外語網站,(http://163.13.74.180/index.asp),http://taiwanbabel.fr.tku.edu.tw。
<<英語帝國>>,大衛•克里斯托(David
Crystal)著,鄭佳美譯,台北:貓頭鷹出版,2000。
<<語言的死亡>>,大衛•克里斯托(David
Crystal)著,周蔚譯,台北:貓頭鷹出版,2001。
<<語言本能-探索人類語言進化的奧秘>>,Steven Pinker著,洪
蘭譯,台北:商周,1998,
<<語言人>>,Claude Hagège著,張祖建譯,北京三聯,1999。
西文書目:
Cela, Camilo
José. “Aviso de la defensa de nuestra lengua en común: el español”,
I Congreso Internacional de la Lengua Española,
Zacatecas (México), 7 de abril, 1997.
Muñoz-Repiso, Mercedes. “La
educación, un tesoro frente al próximo milenio”﹐págs. 30-35, Crítica,
sep-oct. , Madrid ,1996。
Claude Hagège, Haute à la mort
des langues(停止語言的死亡), 2000, Paris:
Éd. Odile Jacob。
Jacques Vicari, La Tour de Babel (巴別塔), 2000, Paris: PUF。
European Centre for Modern Languages,(歐洲理事會「歐洲現代語言中心」)
[1]
本網站計畫為教育部九十年度「人文社會科學教育改進計畫」案,
謝志偉教授為教育部顧問暨本網站研究計畫推動人;趙順文教授為計畫主持人暨日語網站站長;吳錫德副教授為共同主持人暨法語網站站長;張淑英副教授為協同主持人暨西語網站站長,及本篇論文主要撰寫人;簡潔助理教授為德語網站站長;徐琿輝副教授為專任總站長。請詳見本文。
[2] 此部分感謝吳錫德教授提供意見。
[3] 這番預言在他一九九四年訪問台灣時,與教育部長郭維藩談話中便已提出。
[4] 粗體為筆者添加。
[5] 引自南方朔序文。
[6] 義文、葡文使用與普及雖不若三種歐語(德、法、西)興盛,但仍是被看重的歐語範疇的語言。
[7]
根據<<英語帝國>>一書,
作者引用一九九六年針對歐洲企業調查報告指出:百分之九十的希臘、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企業,
都有一個能用第二種語言談判的執行主管; 然而只有百分之三十八的英國企業擁有這種人才.
澳洲學校將日文當作第一外語來教授, 英國和美國越來越重視西班牙文,
因為西班牙文的成長率比英語來的快 (41). 雖然國人普遍接受英語教育,
已具備第二種語言的能力, 但以中文國度而言,
世界上學習中文的國家與人民相對稀少, 能操第二外語變成更具競爭力的條件.
[8]
此段文字取自吳錫德教授為網站書寫的前言介紹。
[9] 請參閱《世界文學》季刊徵稿辦法(http://163.13.74.180/new_page_7_3.htm),以及《世界文學》季刊刊登辦法
(http://163.13.74.180/new_page_7_4.htm)。
[10] 原則上每兩星期開會一次, 以每位站長均能出席為考量。 迄今共有5/11; 5/25; 6/8; 6/26; 8/10; 8/18及9/3等七次會議。詳細會議紀錄參見http://163.13.74.180/new_page_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