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lege of Liberal Arts,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中文系所    |    外文系所    |    歷史系所    |    哲學系所    |    人類系所    |    圖資系所    |    日文系所    |    戲劇系所  
  藝史所    |    語言所    |    音樂學所    |    臺文所    |    華語教學碩士學位學程    |    翻譯碩士學位學程    |    外語教學暨資源中心    |    語文中心  
本院簡介 教研單位 行政單位 學術活動 人文教育 研究成果 出版資訊 師生訊息 校友聯繫 法規表單 關於本站

   
   
   
院長室露台音樂會花絮  96.11.30


    南管樂府:江之翠劇場

    (1)簫指:出庭前 (五六四杈管)
    (2)唱曲:懶繡停針 (四空管)
    (3)唱曲:感謝公主 (五空管)
    (4)宿譜:梅花操 (五空管)

    項目
    介紹
    江之翠劇場

    江之翠劇場於1993年1月在台北縣政府的輔導下成立,同年6月成立南管樂府。自1998年起接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委託,承辦南管戲傳習計畫,同年並獲得文建會評選為「傑出團隊」。

    「江之翠劇場」為台北縣文化局輔導成立的表演藝術團體,取其所駐之地「港仔嘴」(今板橋)的諧音而定名,除標示了地緣關係之外,亦隱涵了劇團在發展現代劇場與傳統曲藝的保存創新;更自我期許在社區文化推廣的紮根工作上盡一分心力。

    江之翠的團員多數在劇團成立之初即接受氣功、太極拳、現代舞及現代戲劇等身體訓練,並積極在台灣民間傳統藝陣的表演藝術中汲取養分,奠定了日後成熟穩健的身體基礎。及至劇團陸續成立南管樂府、南管梨園劇團、北管樂社,則開啟了江之翠迥異於一般劇團的格局,開始擴展新的學習領域,目前南管與梨園戲(南管戲)已成為江之翠最重要的發展目標。

    江之翠劇場一方面多方聘請各地南管耆宿來館授課,一方面尋訪名師學藝,足跡甚至遠至泉廈、東南亞等地,團員們對於此項藝術的古老精深與雅致優美從不敢輕忽以待,以不失傳統原味的精神為前題,在訓練方式上結合現代音樂教育方法及傳統藝師的嚴謹教學,在紮實的學習訓練中一點一滴累積實力。

    在浸潤於南管之美的同時,江之翠深深感觸到南管戲曲在台灣日趨式微的困境,以往受制於僅為靜態音樂演出與傳統「館閣」等諸多成規的囿限,致觀賞人口無法開展;為了化解此一傳統藝術消逝的危機,突破南管在特定社群流傳的現況;使更多人能樂於親近南管,加入學習的行列,以使南管成為一門雅俗共賞的藝術,江之翠團長周逸昌大膽提出南管現代化的構想。

    一九九五年六月,首演作品《南管遊賞》,首開風氣之先,將傳統梨園戲結合現代劇場藝術,成功地展現了傳統音樂與現代劇場藝術結合的可能性,除將南管音樂飾以放慢的梨園身段,復佐以脫胎自唐式服飾的服裝設計、源於偶戲的化妝造型,以及舞台燈光的處理等,在在為傳統南管注入嶄新迥異的表演質素,開發了古老藝術在現代社會轉化的新契機,因而屢受稱譽為成功「轉化傳統藝術,賦予當代精神」的極佳範例。

    二○○二年七月,於重新整修後的二級古蹟林家花園,推出結合南管音樂與南管戲的新作《後花園絮語》,此次作品獲得了極為熱烈的好評,同時江之翠劇場融合了古典與創新的能力也再度獲得肯定。

    目前主要致力於南管與梨園戲的傳承與推廣,並以拓展新生代的學習與傳承為目標。在保留南管的本色與精神的原則下,積極致力於──結合當代戲劇的各種表演元素,以開發各種新的可能性;希望從「不變」中看到傳統「可變」的契機與潛力,從「可變」中看到傳統「不可變」的精神延續。

    「江之翠」不僅致力於國內南管藝術文化的推廣與保存,更希望將此一優美雅致的傳統藝術,在國際間發揚光大,多次受邀至國外演出,除促進中外藝術文化的交流,更讓海外人士體驗到南管之美。

    南管音樂

    南管發源於何時已不可考,在台灣,廣義的南管除南管音樂外,尚包含南管戲、高甲戲、太平歌等劇種或樂種。而狹義的南管,也是目前較通用的定義則專指一種小型室內樂,乃是由四支樂器~琵琶、三絃、洞簫、二絃,另加拍板(演唱歌曲時由歌者執拍板,擊節而歌)所組成,這種編制稱為「上四管」;「上四管」的樂器組合是南管音樂演奏時的主要編制。南管也使用打擊樂器~雙鐘、響盞、小叫、四塊,這四種樂器合稱「下四管」。若將「下四管」打擊樂器加入「上四管」的演奏中,另加玉噯(又稱噯仔,即小嗩吶),稱之為「十音」。

    南管音樂的演奏內容可分為「指」、「曲」、「譜」三部份。「指」有四十八套,每套含數節,原有唱詞,內容多取自戲文或歷史故事,但今人演奏時大多不歌,僅以「上四管」或「十音合奏」;「曲」為歌樂,帶有唱詞,內容亦取材自戲文或歷史故事,如陳三五娘、王昭君等;「譜」為器樂演奏曲,共十六套,多為寫景敘物之標題性音樂。

    南管唱曲,強調真聲、本嗓,著重氣貫丹田;講究咬字收音、慎辨讀音語音,以泉州腔為標準。一字數節,分字頭、字腹、字尾,潤腔作韻時,抑揚頓挫必需分明,卻又婉轉悠遠,忌過與不及,並與樂器互相觀照,聲息相契。

    而器樂亦各司其職,以琵琶為主導,彈奏曲譜上之骨幹音,音色鏗鏘如金石;三絃則以低八度音域沉穩厚實地隨著琵琶旋律及指法彈奏;洞簫則「引空伴字」,以上下鄰音將琵琶短促剛硬之骨幹音轉化為圓潤悠雅的旋律;二絃則融入簫聲,若隱若現並延其氣。如此,琵琶、三絃之旋律為「骨」,洞簫、二絃之加花為「肉」,在掌控節奏的拍板聲行進中,樂聲綿延緊密,曲直相交、陰陽相融、渾然合一,此清音之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