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

醫學院

系所

職能治療學系

題名

Efficacy of Modified 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 for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with Asymmetric Motor Impairments: Kinematic Analyses and Clinical Evaluation

作者

Lin, H-J., Lin, K-C., Wu, C-Y., & Hsu, W-D.

期刊名稱

臺灣職能治療研究與實務雜誌 3卷1期 19-29

發表日期

2007年12月

著作性質

原始論著

語文

中文

關鍵字

侷限—誘發動作療法,腦性麻痺,運動學分析

摘要

侷限誘發療法為近年來對於半邊偏癱患者所提倡的一種復健治療模式,在成人中風患 者上已顯示正向之復健療效,但對於有類似表現的非對稱性動作障礙腦性麻痺兒童,卻極 少有臨床實證研究,且多屬於個案觀察報告。本篇研究主要以客觀的運動學分析(kinematic analysis) 系統,配合臨床評估:動作活動日誌(Motor Activity Log, MAL)及布氏動作能力測驗(Bruininks-Oseretsky Test of Motor Proficiency, BOTMP) 來探討修正式侷限-誘發動作療法(modified 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 mCIMT) 對於非對稱性動作障礙腦性麻痺兒童劣勢側上肢功能的療效,並觀察受侷限後個案優勢手的相關表現。 共有16 位診斷為痙攣型腦性麻痺兒童參與本研究。平均年齡為5 歲11 個月,分為實 驗組(接受mCIMT) 及控制組(接受傳統復健療法),研究時間共3 週。實驗組個案以手套限 制健側手活動,使用操作制約技巧,加強患側上肢使用動機和手功能訓練,每天限制總時 間至少三小時;控制組則以傳統復健方式,加強患側上肢動作、手功能訓練以及雙手協調 練習。兩組個案在研究期間皆接受專業職能治療師治療,每週兩回,一回一小時。兩組皆 在治療介入前後各接受一次評估。 在三星期的介入後,運動學分析結果發現兩組個案劣勢側在伸臂動作的表現,在統計 上並無顯著差異。但在臨床評估則顯示,實驗組個案在劣勢側上肢的使用頻率及動作品質, 改善幅度較控制組明顯。而實驗組個案優勢手的動作表現與治療前並無差異,沒有因為受 侷限而出現暫時性失能(temporal dysfunction) 的現象。 本篇為一初探性研究。結果顯示侷限誘發療法在減量的侷限與治療條件下,對於半身 偏癱腦性麻痺兒童患側上肢的使用量及動作品質仍可有效提升。未來研究可探討該療法結 合其他評估方式可行性,如腦部造影工具(functional MRI),以求進一步更詳細地評量侷限誘 發療法對於半身偏癱腦性麻痺兒童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