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的沙漠化-內蒙古草原生態系的開發與自然保護

  內蒙古高原位於中國北部大興安嶺與陰山山脈為中心的半乾燥地帶與蒙古高原相連大部分地區皆屬草原十九世紀以後蒙古民族的游牧文化與漢民族的定居農耕文化,重疊而成混和的文化圈。

  所謂游牧是在家畜尚未吃盡草類之前,以家族為單位,人與家畜,以游牧的方式遷移,蒙古民族在長期封建制度的歷史中,從事永續性的自然利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因社會主義革命的社會經濟體制的改革,深切的影響以游牧為中心的土地利用這也是以發展經濟為目的的人口成長,與家畜頭數的增加,以及1960年後積極進行的定居化政策,這種對傳統土地利用系統的大幅度變革,也造成了蜷曲草原的退化,與家畜爭食的蒙古羚羊,由於肉質鮮美,早期既成覓獵的對象,因此在大面積中生去蹤影,失去主要獵食對象的野狼,開始捕食羊等家畜為替代食糧,因此遊牧民族將其視為有害動物,予以驅逐,而略為大型的土撥鼠,也因媒介傳染病為由亦加以驅逐

  由於過度的放牧,數公分短莖化的草原內,田鼠成了優勢動物,但也以獵食殘存的草類而被視為有害動物,在過去二十年內以殺鼠劑撲滅,而在田間失去蹤影,此外田鼠的獵食者,紅狐狸與哈薩克狐狸,亦因殘留的殺鼠劑藥效以及毛皮之利用,成為獵捕對象,其數量日益減少如此內蒙古的草原生態系,由於人類生活的變化,而朝向沙漠化,蒙古高原亦有同樣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