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羅莎颱風台北地區淹水的省思

  10月6日颱風柯羅莎肆虐,造成台北地區,陽明山地區土石流,北投地區淹水及膝,甚至造成活埋的慘劇,使人不得不重提都市集水區防災的重要課題,台北都會區與上游集水區之間,鮮少類似沖積扇及森林等緩衝帶的存在,因此每逢豪雨,大水便直衝下游都會區,其洪水的災害往往是直接且快速,連逃難的機會都沒有。其中更令人詬病的是衛生下水道的普及率,在先進國家中敬陪末座,僅有10.1%而已,是人口2000萬以上的24個國家中第24名。在選舉為導向的推波助瀾的政局之下,沒有一位主政者願意投入衛生下水道的建設,所有排水道無不是被垃圾或工程廢棄物堵塞,每逢豪雨焉能免於滿水之患?加上主事者仍沈迷淤不合現代需要的水土保持規範,將排洪渠道的設計,仍沿用50年前的規範,以25以及50年的回歸數據作標準。 要知都市集水區上游排洪道與都會區下水道的銜接,是都市排洪的命脈,而台北市政府竟以「瞬間雨量超過排水設計容量」,作為迴避責任的藉口。自九一一地震以來,台灣的降雨強度已有逐年升高的趨勢,五十年前的降雨紀錄實已不符今日的應用,水土保持規範也必須隨現實環境的需要,有改弦易轍的必要,建議主事者能記取近年來每逢豪雨即淹水的教訓,痛定思痛多聽聽專家的意見,讓國民能長期免於遭受洪患之災的夢魘。

 

(2007. 10. 09. 自由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