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環評談產業的出走

  在明知山有虎偏往虎山行的台商心態下,台灣的經濟狀況可以說欲振乏力,再加上久旱不雨,水資源的匱乏,政府更無「雨」問蒼天,水利署長含淚請辭,我們政黨惡鬥的心態一日不改,再多的首長下台,亦永無寧日。企業家的出走 ,多怪罪於台灣投資環境的惡劣,而造成台灣投資環境的惡化,治安的每況愈下,人力的不足,固屬重要因素。但環評的延宕,可以說是始作俑者。往往一件開發案,一審就是五年八年,明明知其最起碼的區位問題,無法通過環評,卻一再要其補件,弄得雙方精疲力盡,我們的所謂「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卻樂此不疲。筆者曾參與汐止貨櫃集散場設置的環評會,有一位合法的業者申請了將近十年,始終無法如願,我們前往現場勘查時,霍然發現已違規經營者,舉目皆是,已嚴重威脅汐止的連外道路,有幾位環評委責成業者,提出交通替代方案,然造成道路的堵塞,這是政府的責任,要業者解決交通問題,豈非強人所難?造成違法貨櫃場林立,試問我們政府公權力何在?讓違法者生存,卻使守法者無立足之地,這是造成台灣投資環境惡化的惡劣示範。同時也要求參與環評的委員諸公,參與環評主旨在於協助業者,如何合理合法的通過環境影響評估,避免或降低開發後對周圍環境的衝擊,而非生殺大權操之在我,法院判案般的對待業者。 更無須顧慮主管機關的政治性考量,進行公平公正的環境影響評估審查,不要作政治環評的背書者。所有開發案應採速審速決,中國大陸的的開發案無須環評,也就無怪乎台商趨之若鶩,然環境的惡化,澇旱之災的頻仍將指日可待。

   奉勸國會議員諸公,停止無謂的政爭,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水資源的匱乏已非自今日始,九二一災後的土石流未決 ,久旱後代之而來的水災令人憂慮,所謂前門有狼後門有虎 ,我們最怕的是大家患了災難健忘症,寄望生活在台灣的任何族群,能同舟共濟,共體時艱,創造美好的環境,才有能力堅持根留台灣,而免於產業的出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