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學生而言,閻鴻中老師亦師亦友。
(楊文卿/攝影)

 

用生命說服學生
像大樹 永遠供人乘涼
當老師 是夢想卻不曾規劃
因材施教 有教無類
不只是學者 更是實踐者

 

 

 

 
臺大出版中心《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4》
 
系  所 文學院歷史學系(所)
專  長 中國古代倫理史、中國古代史學史、秦漢思想史
教授科目 先秦史、秦漢史、中國史學史、先秦經典與文化
學  歷 1988~1997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博士
  1984~1988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
  1980~1984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士
經  歷 1998~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2006~2009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1998~1999 東吳大學歷史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1997~1998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後研究
榮譽紀事 2010、2004 國立臺灣大學教學傑出教師
  2009  國立臺灣大學教學優良教師
  1999 〈史記秦楚之際月表論考〉獲國科會研究獎勵甲等獎
  1998〈周秦漢時代家族倫理的變遷〉獲國科會研究獎勵甲等獎
 

▲學生眼中,閻鴻中老師是君子不器的
典範。(楊文卿/攝影)
 

穿過臺大國青中心靜謐的長廊,那間敞開大門的研究室傳來對話聲,歷史系助理教授閻鴻中老師正與學生討論她的畢業論文。「老師很樂意回答學生的問題,就算他再忙......」學生們口中這位亦師亦友的「小閻」,總是敞開大門與雙手,滿懷熱忱地解答學生課業問題,或是為人生解惑。

用詞典雅,是接觸過閻老師的人的第一印象。與他深談後,更會發現他博雅多學、謙卑有禮,因此被學生稱是「君子不器」的當代典範。

閻老師上課不點名,沒有課堂規則,不拘泥形式,歷史系一年及陳弘音說:「曾有同學期中考時發問能否使用簡體字,老師回應簡體字、英文或日文都可以!」他不講究分數,只關心怎麼讓學生理解,以及如何啟發學生?能否與同學的生命經驗結合?「老師上課很注重與學生的互動。」歷史所二年級李冠廷補充,所謂的互動不是你問我答的形式,而是真正了解學生需求後適當調整課程及教材,閻老師認為,老師的角色並不在於為學生設限,而是協助啟發他追求知識的興趣。臺大歷史系畢業、現就讀臺大歷史所一年級施昱丞眼中的閻老師從不拘泥方法或形式,而是尋找各種不同的可能協助學生學習。

從學士、碩士到博士,閻老師的學涯乃至職涯都在修習歷史,卻始終認為自己不像個專業的歷史研究者,自認只是單純喜歡人文藝術。但也正因如此,學生們認為在他的課堂,能得到的不只有歷史,「中國史是心靈講座課」歷史系二年級古家榕如是說。

專長是中國史,卻曾在課堂上介紹西洋古典樂,深諳書法也聽古琴,打從學生時代起,閻老師的興趣廣集各部門,自然科學、經濟、社會學、心理學、傳播、音樂、戲劇、書法、舞蹈、佛學等,這使他的課總有著濃厚的人文藝術色彩與多元觀點,「學生可以從中得到自己想要的。」 施昱丞認為這是難能可貴之處。閻老師強調,歷史學是「人文之學」,既為人文,就應該包覆生命經驗、連結生活,因此總將各式各樣學問納入課程,古家榕形容:「老師是用生命來說服學生,而不是道理。」

學生們認為,閻老師授課的魅力在於他能借古喻今、連結時事,歷史系畢業的戴芫品說:「老師對於事情的理解全面且多元,展現出包容、客觀,且不帶有成見。」雖然研究歷史,但卻強調關懷當代社會,對於時事有很多觀察,也訓練學生們看事情的眼光和思考角度,施昱丞很佩服:「平常做的事情,他都可以悟出一個大道理。他教學生從整體的角度來看事情,而不局限於某一個層面的意識形態。」

因此,儘管學生們認為要跟上閻老師的腳步相當辛苦,必須在課前充分理解讀本,並且建立不同角度的思考與觀點;但總能在學期結束時帶著滿滿的收穫離開教室。古家榕說:「選了他的課,那個學期就會很充實!」從大一跟閻老師至碩一的施昱丞更說:「五年來,每個學期幾乎都選老師的課。」

 

閻鴻中老師外表看起來比實際年齡來得年輕,學生們私下暱稱他為「小閻」,互動少了師生原有的距離感。他每個小細節都能讓學生安心且信賴,古家榕說:「老師可能是教務處的頭號黑名單。」考卷一定親筆改,往往暑假快結束仍無法送出學期成績,施昱丞也說:「老師在每張考卷上都給予仔細的評語和建議。」

閻老師將學生當朋友看待,課餘時和學生們無所不談,課業、職涯規劃、乃至家人與感情。系友戴芫品談起小閻:「離開老師的課堂,會覺得他好像仍在那兒等你。你有需要回去找他,會發現他一直都準備好等在那兒。」她回憶道:「有一次上臺報告,主題是孟子與學生對話的互動,報告結束後自慚大學時沒有好好與老師如此對話,結果當天晚上就收到老師的信,滿滿的關懷與打氣。」

戴芫品聽同學形容:「老師就像一棵大樹,總是庇蔭著我們;當我們累了,總能供我們乘涼。很溫暖,很舒服。」古家榕也說:「老師在哪個環境都很自在,跟任何人都是好朋友,讓人無不感到放心。」

▲學們暱稱閻鴻中老師為「小閻」。
(楊文卿/攝影)

 

「當老師,只是我的夢想,但不是計畫」

閻老師的人生價值觀著重追求適當的生活型態,而不在於從事什麼樣的工作,研究人文、教書,都在實踐他嚮往的生活型態;這個信念,是自幼受惠於劉大鏞、李楓、辛意雲等老師。

十歲起,閻老師拜在書法大師劉大鏞門下,接受啟蒙、徹底改變了人生。閻老師口中的劉老師從不拘泥教學形式,他專注、浸淫在筆墨世界的神情,追求學問既認真且單純的態度,即使不經世的孩子都為之感動;閻老師說:「只要見到劉老師,就會覺得世界很單純。」因此,長年的師生關係,讓閻老師培養了對藝術、人文、思想、宗教的興趣,也奠定「尋求生活態度而非外在名利」的人生價值。為人師的夢想,便是受劉大鏞的啟發。

然而,如何傳遞知識、分享所學,他沒有把握;討厭乏味的考試,在師範大學完成碩士學位卻未修教育學分,也未循傳統師範體系成為中學老師;甚至與歷史結緣都是個偶然。高中時,閻老師喜歡自然科學,課餘則愛文學、書法與佛學;歷史科目從來不是首選,甚至因為必須背誦而感厭煩,但聽了劉大鏞一席話:「歷史包含廣大,可以讓你知道自己適合學什麼。」而懵懂推開了歷史學門,在求學過程一度懷疑劉老師的建議,甚至時常蹺課。

直到拿到博士學位,閻老師認為,如果能在小學那樣單純的環境中教學、或者教未來的小學老師,這或許符合自己的信念,因此才積極尋求教職;然而投遞履歷給所有師範學院、教育大學,卻都石沉大海,最後回到臺大歷史系任教。

擔任教職十餘年,閻老師坦言不是那麼喜歡教書,仍在調適如何做個稱職的老師,自認資質駑鈍,比起過往從老師們身上所學,教學能力所及只是滄海一粟。然而當傳授知識成為工作,也不得不顧及必須盡到的責任。他指著研究室成排的書櫃說:「一個架子的書就夠我讀一輩子。」他認為,僅是單純求取學問,幾本典籍就得花上畢生心力去鑽研;然而教書不一樣,研究課題或教學設計必須涉獵更多,因此常為了研究一個課題,就多了一架子的書。

 

閻老師自認對於教育工作尚在學習,面對不同的學生,不斷修正,並以不同的觀點與方式傳授知識。從大一到碩一,聽閻老師講課以五年的施昱丞印象很深刻:「聽這麼久的課,很少聽到重複的東西!」他會在學期初、學期末與學生們討論課程設計,甚至在課堂上隨學生意見調整進度與教材。

今年他首度開設通識課「先秦經典與文化」,原本認為研讀經典的真義在於討論,而非單向地講解,因此以二十名學生修設的規模設計課程,不料加退選後卻成了兩百人的大班,於是他嘗試將學期進度分成十個主題,學生分為十組,各擇一主題先團隊討論再上臺分享心得。這樣的方式,博得學生不錯的反應。

閻老師自認性格內向、不擅交際,更不習慣於公開場合演講,能夠站上講臺上授課,主要來自學生時代的家教經驗,尤其接觸過幾位自閉、過動以及學習障礙等不同類型的孩子,從中悟出與人溝通的技巧。


▲對於學生而言,閻鴻中老師亦師亦友。
(楊文卿/攝影)

  他讀博士班時教過一位過動的小學生。這孩子對任何事情的專注都不超過兩分鐘,閻鴻中老師得將教材拆解成幾段,每一段在兩分鐘內完成後就陪他玩耍,玩耍過程中再慢慢將注意力導回課本,最後終於看到成效。另一位輕度智障的孩子,國中時的智力只有八歲程度,閻老師的對策是將教材減到最少、最核心,透過反覆地練習、確認,還要讓他覺得好玩。在這些孩子的身上,閻鴻中老師學到了教學的耐心、傾聽、溝通和應變能力。

閻鴻中老師有理想,更是實踐者。他鼓勵資源應該分散,臺大擁有藏書豐富的圖書館,若能開放資源供社會使用,將會更有價值。學生時代,他曾關心臺北市的書店少、圖書館不普及;也為知識的切磋分享而組讀書會,與成員交換、推廣知識。在歷史系任教,不僅持續推動課程的調整、健全學生的修課規畫,近年更致力建立「歷史教學資料庫」,將國內所有歷史科系公開的課程資訊數位化典藏,以成為全世界都可以共享的知識平臺。

假若不擔任教職,最想做什麼?閻老師爽快地說;「如果不當老師,當然也很好。」他說,如果沒有經濟顧慮,希望寫一些一般人都可以讀的人文書籍,也許擔任藝術教育義工去推廣人文知識。君子不器,閻鴻中老師是個典型。

 

 
   本文採訪、撰稿/謝宗達 攝影/楊文卿   本文節自張傳佳等採訪;張錦華主編,《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4》。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0。
   **感謝臺大出版中心提供照片及文字。
   網頁製作: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history@nt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