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期 2009年12月發行
 

學習與考察:2009年暑期大陸行

吳修安
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一、緣起

今年(2009)暑期有幸得到臺大歷史學系與「中國中古近世史研究領域發展計劃」的支持與贊助前往中國大陸參加「2009年暑期歷史地理前沿研修班」,並至浙閩贛交界處做短期的地理考察。「2009年暑期歷史地理前沿研修班」是由中國大陸歷史地理研究重鎮──上海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所主辦的短期研修課程,招生的對象為碩博士研究生和剛從學校畢業的年輕學者。近年來大陸歷史地理學界蓬勃發展,研究人員輩出,陸續出現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研究成果,除了復旦大學、陝西師範大學和北京大學等傳統歷史地理研究中心之外,也出現了不少新興的研究據點,例如西南師範大學和暨南大學。為了進一步瞭解中國大陸歷史地理學的研究趨向,並與歷史地理學年輕學者互動交流、建立連繫管道,今年5月獲知研修班即將正式招生後,隨即積極尋求報名參與。最後在眾多師長的協助下,得以順利成行。趁此難得的機會,我也規劃了一個短期考察行程,希望對浙閩贛交界處的交通地理形勢有基本的瞭解。

二、2009年暑期歷史地理前沿研修班

近年來中國大陸人文社會學界頗為重視年輕研究人員的培訓,各學科除了多次舉辦博士生論壇,增加博士生發表文章,相互討論的機會之外。還有若干學科領域開始舉辦研修班,希望透過短期的系統訓練,培養新一代的研究人員,其中最著名的便是由中山大學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香港大學香港人文社會研究、香港科技大學華南研究中心和北京師範大學鄉土中國研究中心合作主辦的「歷史人類學高級研修班」,從2003年迄今研修班已經辦了七屆,培訓了許多傑出的年輕研究人員,成為「華南學派」推廣其理論方法的重要活動之一。「歷史人類學高級研修班」的成功經驗引起了中國大陸其他人文社會學科的關注與學習,「歷史地理前沿研修班」其實就是師法「歷史人類學高級研修班」,希望藉由短期的培訓課程,提升歷史地理學年輕學者的研究能力。而從研修班的課程內容與學員背景,也可以看出中國大陸歷史地理學界與歷史人類學界互動之頻繁。

「歷史地理前沿研修班」所揭櫫的開設旨趣有三,一是對歷史地理學的發展與研究方法進行檢討,二是分享歷史地理最新的理念與研究成果,三是加強與相鄰學科間的滲透。在十天(7月12日至21日)的研修課程中,主辦單位從大陸學界中找來了葛劍雄等十六位在歷史地理學各領域極具代表性的學者,依據上述旨趣,安排了十場的專題講座與六場的專題討論。

報到第二天「研修班」正式開始,開班典禮後,隨即由復旦大學葛劍雄教授進行專題講座──「歷史地理學的創新與發展」,回顧了過去中國歷史地理學的發展,並提出未來的展望,指出地理資訊系統對歷史地理學未來發展的的重要性,但他也強調不應陷入技術導向的陷阱。下午是陝西師範大學西北環發中心主任侯勇堅教授的專題講座──「過去人類活動影響自然環境的研究路徑」,以中國西部為例,分析了歷史時期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並提出人類對自然環境所應承擔的責任。

第三天上午為北京大學唐曉峰教授的專題講座──「地理學的近代化與其固有問題」,唐教授回顧了近代西方地理學的發展脈絡,指出其所面臨的問題。下午則是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王勁峰的專題講座,講題為「Spatial Analysis : Theory & Practice」,介紹「空間分析」的理論與方法,空間分析功能是地理資訊系統中最受到重視的核心功能,已經被廣泛運用在氣象、資源、治安、醫療各方面的資訊分析與管理。

第四天上午由復旦大學姚大力教授進行專題講座,講題為「多民族背景下的邊疆史地研究」,指出從事中國的邊疆史地研究有以下三把鑰匙:民族暨域外語言、分子遺傳學和文化人類學,研究人員必需具備有跨學科領域的知識背景,才能深化邊疆史地研究。下午為上海交通大學曹樹基教授的專題講座,以〈石倉冶鐵上中所見浙南鄉村工業的發展〉一文為脈絡,分享他這幾年在浙南地區的考察成果與研究概況,在考察過程中他收集到許多珍貴的文書,其中嘉慶廿五年闕彤昌號的《本爐

來往簿》提供了中國前近代冶鐵工業的一個實例,是〈石倉冶鐵上中所見浙南鄉村工業的發展〉得以完成的基礎。晚上為復旦大學張偉然教授主持的「歷史文化地理專題討論」,張教授以其自身研究所面臨的幾次困境為楔子,帶領學員針對歷史文化地理學的內容是什麼?未來所應採取的研究思路與方法進行討論。

第五天上午是復旦大學吳松弟教授的專題講座,講題為「中國近代經濟地理格局形成的機制與表現」,指出開埠通商對中國近代經濟地理格局的形成有重大影響,透過開埠港口與腹地間的互動連繫,全國的物流流向、交通布局、現代工業分布與城市分布都出現重大的變化,區域經濟中心開始轉移、新經濟區形成,中國傳統經濟地理上的南北差異轉化為東西差異。下午和晚上主辦單位接連安排了二場專題討論,首先是由復旦大學侯揚方教授主持的「人口史與GIS專題討論」,對明清以來中國人口的基本趨勢與重要問題進行討論,席間侯教授強調人口統計數據對人口史研究的重要性,明清以前由於不存在比較準確而完整的人口統計數據,無法運用地理資訊系統進行的分析研究。晚上則是由復旦大學張曉虹教授主持的「歷史城市地理專題討論」,針對歷史城市地理的核心問題,以及歷史時期的城市體系及城市空間研究進行討論,檢討了施堅雅(William Skinner)集市體系理論在中國歷史城市地理研究的適用性。

經過四天的密集課程後,第六天主辦單位特別安排參訪行程,讓學員們得以暫時放鬆心情,下午到「上海博物館」參觀,該館以收藏青銅器、陶瓷器、書法和繪畫著稱。晚上則在侯揚方教授的帶領下,在上海市中心考察上海公共租界遺存老街及若干近代史著名建築,在這次短暫考察行程中,侯教授活力的讓學員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七天上午是上海交通大學劉統教授的專題講座──「歷代戰爭的軍事地理」,劉教授在講座中強調古代與近現代由於戰爭方式與武器形態的巨大差異,古代軍事地理的經驗在近現代並不具備參考價值。指出軍事地理研究必需具備軍事背景知識,尤其是現代軍事指揮的概念,並以此對古代與近現代軍事地理進行分析解說。下午為北京大學辛德勇教授的專題講座,講題為「淺談歷史地理學的多角度綜合研究方法──以勾踐徙都琅邪事為例」,從政治地理、文獻考證、航海技術與自然環境等角度認為勾踐徙都琅邪確有其事,這是本次研修班少數以中國上古歷史地理為題的專題講座。

第八天上午是暨南大學郭聲波教授的專題講座,講題為「歷史農業地理復原──從紀實農業到數字鄉村」,提出「歷史農業地理研究數字化」的課題,主張將相關的文獻記載數字化,並運用地理資訊系統做進一步的分析處理。下午則為復旦大學安介生教授主持的「區域歷史地理專題討論」,安教授首先回顧了西方區域地理學的發展脈絡,接著與學員們就區域理論、區域歷史地理學研究的範式以及區域歷史地理學未來的展望等課題進行討論。

第九天上午為復旦大學王建革教授主持的「『生態與社會』專題討論」,針對環境史和生態史的定義內容,以及生態因子對社會制度的作用進行討論。下午是復旦大學李曉杰教授主持的「歷史政治地理專題討論」,討論的主題為歷史政治地理學的內容、方法以及秦郡問題等。

最後一天主辦單位安排學員至上海近郊的青龍鎮與朱家角考察。青龍鎮始設置於唐代中葉,位於古淞江河道旁,為唐宋時期蘇州的出海港,南宋初曾於此設置市舶司,是上海最早的市鎮聚落,為當時重要的對外貿易港口之一,但隨著河道的淤積變窄,南宋末年以後逐漸衰落,現在已不復見當時船舶進出頻繁,市鎮繁榮的景像。唯一留下的見證是青龍寺旁的青龍寺塔,此塔興建於宋代,是當時青龍鎮的地標建築,後來寺毀塔倒,現在的青龍寺是近年重建。

此次研修班的正式學員有35位,旁聽學員則逾30名,幾乎每一場講座都吸引滿場的聽眾。正式學員主要是來自中國大陸各大學歷史地理專業的研究生與年輕學者,並不局限於復旦、陝師大和北大等傳統以歷史地理專業著稱的學校。另外還有來自日本、英國和法國的中國留學生,比較值得注意學員中有四位出身歷史人類學專業,分別是來自中山大學、香港科技大學與北京師範大學等「華南學派」重鎮。

從這次研修班的課程安排,以及與教授學員們的交流,可以看出近年來中國大陸歷史地理研究的幾個趨向,首先是地理資訊系統在歷史地理研究的應用逐漸擴大與深入,復旦大學歷史地研究中心在這方面是主要的推動者,早期進行的中國歷史地圖數位化已有初步的成果──「中國歷史地理信息系統」。這幾年除了擴大數位化的範圍,如侯揚方教授主持的「中國人口地理信息系統」和前述郭聲波教授推動的「歷史農業地理研究數字化」,另一方面則是開始在歷史地理研究中進一步運用地理資訊系統的分析功能,這是研修班課程安排「空間分析」專題講座的原因。然而此一發展必然導致對統計數據的重視,中國古代雖然留下了大量的文獻資料,但是被留存下來的統計數據大多是明清以降的數據,尤其在近代西方調查統計方法傳入中國後,準確而完整的統計數據才開始出現,可以預期相關研究將往近現代集中。另一個趨向是與其他學科相互滲透,比較重要的是與歷史人類學「華南學派」的互動交流。近二十年來「華南學派」結合人類學的田野考察方法與歷史學的文獻運用解讀方法在華南的地域研究上取得顯著的成果,吸引歷史地理學界的關注,不少學者積極引進其研究方法與視角,他們研究成果都帶有濃厚的「華南學派」色彩,前述曹樹基教授的專題講座即是代表。雙方年輕學者與研究生也有密切的交流與互動,除了前述數位歷史人類學專業的年輕學者與研究生參加這次歷史地理前沿研修班外,也有一些出身歷史地理學專業的年輕學者積極參加「歷史人類學高級研修班」。除了「華南學派」之外,臺灣學者王明珂對邊疆民族的研究成果也引起此間歷史地理學界的極大的反響。

三、浙、閩、贛交界處考察紀行

7月24日清晨偕同研修班學員吳孟顯從上海出發前往江山,大約下午一點輾轉由衢州抵達江山市城南虎山區。午餐後隨即搭乘城鄉公交車往廿八都鎮,廿八都鎮位於江山市西南端,是仙霞嶺古道上重要的集鎮。公車所走的路線是省道48號與國道205號,大部分已非仙霞古道原有路線,古道約在國道東邊三、四公里處,由清湖鎮經石門鎮、江郎山、峽口鎮、保安、仙霞關到廿八都鎮。

從江山市區到峽口鎮為江山港河谷平原,地勢較為寬闊平坦,峽口鎮以南地勢逐漸高聳,公車一路盤桓而上,過了小竿嶺後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四面環山的小盆地,即廿八都鎮所在。約三點左右抵達廿八都鎮,安排好住宿後,馬上就在古鎮內參觀。廿八都雖然在形成於南宋,但是一直要到清初由於軍事因素才開始繁榮起來,後來更成為仙霞嶺古道上規模最大的集鎮,出現了許多殷實的商人,現存古鎮的各類建築即是其經濟實力的反映,尤其是住宅建築。古鎮建築現正進行全面性的翻修,到處都在施工,許多建築無法看到原先的面貌,部份鎮內民眾甚至認為翻修後的古鎮還算是古鎮嗎?

翌日清晨,從前日傍晚開始的雨仍舊斷斷續續下著,早餐後搭乘往江山市區的城鄉公交車前往仙霞關。現存仙霞關有四重關門,由北而南分別是仙霞一關、二關、三關和四關,一關就是一般所稱的仙霞關。這次行程不由一關從北而南探索古道,而是由南向北走。經過約半小時車程,我們在保安鄉達塢村下車,向一位當地的大嬸問明了前往仙霞關的小路,由達塢向東沿著溪旁小路步行到龍井村,龍井村旁有一條往北的小山路即仙霞古道,路寬約一點五公尺,路面中間有用石塊鋪成約半公尺寬石板。由龍井村順著古道蜿蜒而上,山勢逐漸升高,途經「十八肩」,路中有一座古亭,為行人休息避雨之處。過了古亭古道坡度逐漸陡峭,路面變窄為一公尺的石磴道。從古亭而上先後會經過四關、三關,二關之間相距約一百公尺。過了三關就到了仙霞嶺巔,海拔高度約六百公尺,三關與二關分別雄峙仙霞嶺巔南北兩側。從嶺巔往北為陡峭的下坡路段,石階路曲折盤旋,路旁林木參天,林相以竹林

▲姜遇洪舊宅

為主。二關關下有關帝廟,原名為天雨庵,建於南宋,清初重修後改為奉祀關公,抗戰期間毀於戰火,今廟為近年重修。廟左側為觀音閣,右側為陳列館與浣霞池,廟前不遠處有黃巢雕像,據載黃巢曾「開山路七百里」由浙東直趨建州,許多學者認為仙霞古道是由黃巢所開闢。一關位於仙霞嶺北側山麓,關門前後百公尺地勢甚為平坦,為四重關門中最具規模的關門,關外仍保存有一塊南宋時期的修路石碑。由於陰雨綿綿以及仙霞關景區道路施工,風景區並無其他遊客,也無交通工具。九點半我們離開仙霞關 ,沿著關前小路步行往前保安,越
往前河谷漸寬,平原皆已被開闢為農田。保安在清代亦為驛站之一,也是情報頭子戴笠的故居所在。十點半搭縣內公車前往保安北側的峽口鎮,峽口亦為仙霞古道上重要集鎮之一,至今仍相當繁榮熱鬧,也因此原有的峽口老街保存狀況並不好。午餐後隨即搭乘縣內公車返回廿八都,趕搭由江山開往浦城的縣際公車。(目前大陸各縣的大眾運輸系統大部分晚上都不營運,縣際公車更是如此,大部分路線在下午三點以後就收班,因此在傍晚前就必須趕往下一個行程。)

26日一早搭乘浦城縣內公車前往北端的盤亭鄉,沿途經過仙陽、九牧二鎮,從縣城到仙陽鎮漁梁村行經的河谷平原寬約一到三公里,雖然周邊為丘陵山地圍繞,但一路上地勢甚為平坦。漁梁地處浦城山區與河谷平原的過渡帶,是進入山區與信江流域前的最後一個集鎮,從北宋開始就設有驛站。漁梁村以上地勢逐漸高聳,公路蜿蜒盤繞而上,部分路段的海拔雖不高,但兩旁山勢卻頗為雄偉險峻。抵達盤亭鄉時,正逢上午集市,街上頗為熱鬧。盤亭有四個集市,盤亭、廟灣和東風為舊集市,近年在柳墩又有新集市,但尚未被政府所承認,其中盤亭是最大的集市。在當地尋得私人出租車,司機為周先生,他先帶我們前往大雲寺,大雲寺位在浮蓋山上,海拔高度為七百多公尺,曾是盤亭香火最旺的寺廟,每年廟會時,鄉民們都要花一、二個小時攀登陡峭的山路前來參加,寺後有山徑可通往廿八都。午餐後前往大靈寺,寺前為小路為仙霞古道的一部分。午後由盤亭返回縣城,四點半搭乘縣際公車往江西省廣豐縣。從盤亭進入廣豐桐畈鎮後,景觀大為不同,所見不再是「高山深谷」,而林木稀疏的丘陵平原,兩地社會雖往來密切,但仍可發覺在人文風俗上有若干差異。廣豐近年來發展頗為迅速,比浦城更為繁榮與現代,這主要得力於當地的成功企業。隔天原本預計考察廣豐與江山之間的交通地理形勢,但由於盤亭附近有若干地點尚未考察,晚上臨時決定隔天再回盤亭。

27日早上,搭乘往返廣豐和浦城間的縣際公車返回盤亭,仍舊雇用周先生為我們開車。我們先到楓嶺關,楓嶺在閩浙交界處,國道205號東側,現已有公路直達嶺上的楓嶺關。我們由楓嶺北側溪口的山腰登嶺,山路不甚陡峭,步行約三百公尺即達「楓嶺頭」,旁有一小廟,奉祀土地公,當地稱之為「謝公」。從楓嶺頭到楓嶺關間一路平坦,途經「寶華寺」,原為關帝廟,廟中奉祀的神祇頗雜,主祀關帝,據說已超過大雲寺成為盤亭香火最旺的廟宇,廟後正在擴建新房舍。楓嶺關距楓嶺頭約五百公尺,關旁有空海閣與空海之路石碑,

▲楓嶺關
據說唐德宗貞元年間空海經由此關北上求法。過了楓嶺關後,山路盤桓緩降,直抵盤亭溪旁的深坑。約十點半,我們轉往二渡關,關在浦城與廣豐交界處,詳細關址已不清楚。盤亭溪在此往北繞了半圈進入廣豐縣,在現代公路開通前,由盤亭到廣豐是走沿盤亭溪畔繞行的道路,現代公路則架橋穿越盤亭溪。路旁山崖上有二渡關廟,舊廟毀於文革,新廟為近年重建。中午司機周先生請我們到他家中吃飯,午後返回廣豐後,與孟顯兄話別。本欲由廣豐搭乘縣際公車經江山前往衢州,然而往江山和衢州的縣際公車很早就收班了,於是改搭往玉山的縣際公車,廣豐與玉山之間地形多丘陵平原,交通往來甚為便利,後再轉往衢州。翌日下午由衢州返抵上海,結束整個考察行程。

▲仙霞古道示意圖(用Google Earth繪製)

 

本系地址:10617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1號文學院2樓•電話:886-2-3366-4700
本網站版權屬於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中國中古近世史研究領域發展計畫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