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臺大歷史系學術活動
霧社事件八十五周年紀念活動報導
陳慧先 撰文/攝影(臺大歷史系博士生)

今年(2015)10月27日是霧社事件八十五周年紀念日。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臺灣與海洋亞洲研究群」於2015年10月31日下午在臺灣大學文學院演講廳舉辦「霧社事件85周年紀念活動:《餘生》紀錄片觀賞與座談會」。活動首先放映紀錄片《餘生》,其後舉辦兩場座談會,與會來賓為霧社事件餘生者的後裔Takun Walis (邱建堂)、Dakis Pawan(郭明正)、Mona Pawan(張進昌)、Awi Mona(蔡志偉)、Tado Nawi(高裕明)五位先生,以及《餘生》導演湯湘竹先生,與知名漫畫家、同時也是該紀錄片美術指導的邱若龍先生。當天雖然氣候不佳,飄著微雨,但出席狀況踴躍,逾150位來賓到場參與。紀錄片中受訪的馬紅莫那的孫女Mahung Pawan(張淑珍)女士和先生、妹妹Bakan Pawan(張亞甄)也親臨會場。

圖一 紀錄片放映前主辦單位簡短致歡迎詞。

圖二 紀錄片放映前周婉窈教授(右)向 Mahung Pawan 張淑珍女士(左)致意。

《餘生》片長約154分鐘,曾入圍2013年第50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與最佳音效獎。該片講述1930年之後霧社事件餘生者與其後裔一連串的遭遇,觸及第二次霧社事件、餘生者由霧社遷至川中島(今清流部落),以及1973年莫那魯道的遺骸歸葬霧社等經過,內容複雜、角度多元。此外,本片以Pawan Nawi(曾秋勝)父子三人追尋賽德克族祖源地――神石 Pusu Qhuni的過程為支線,貫穿全片,影片中呈現的臺灣山岳之美令人屏息。

圖三 座談會會場。

圖四 與會者於茶敘時間交流熱絡。

紀錄片播映後的兩場座談會,第一場由臺大語言學研究所宋麗梅教授主持,與談人有湯湘竹先生,及Takun Walis(邱建堂)先生、Dakis Pawan(郭明正)先生。原先預訂參加的Tado Nawi(高信昭)先生,臨時有事無法出席。Takun先生是霧社事件起事六社中羅多夫社頭目Bagah Pukoh的曾孫,Bagah Pukoh是起事六社中唯一倖存且遷到川中島的頭目;Takun先生畢業於臺大經濟系,1973年他與家中長輩將莫那魯道的遺骸自臺大人類系迎回霧社安葬。Dakis先生的祖先來自馬赫坡社,他曾擔任電影《賽德克・巴萊》的族語顧問,也參與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族語振興工作,出版多本著作,(註釋1)並與宋麗梅老師合編賽德克語字典。(註釋2)

圖五 第一場座談會,左起宋麗梅教授(主持人)、Dakis Pawan 郭明正先生、Takun Walis 邱建堂先生、導演湯湘竹先生。

圖六 第一場座談會現場景況。

座談會發言的次序按賽德克族傳統,從輩份小的開始。Dakis先生首先與來賓分享,要了解臺灣原住民族,不能將臺灣原住民族視為一個整體,因為各族群間語言文化傳統有著很大的差異。其次,他肯定紀錄片《餘生》讓大眾有更多機會了解「霧社事件」之後族人的境況,而不是僅止於298位餘生者遷入川中島後,事情就結束了。Takun先生提到關於外界所描述、記錄的霧社事件,讓他真正感動的只有兩件,一是大阪朝日新聞社於1930年所拍攝的《霧社蕃害事件》紀錄片;二是湯導所拍攝的《餘生》。Takun先生說當天是他第一次觀賞《餘生》,在此之前一直有所抗拒,因為他認知的霧社事件聽聞自祖父、祖母口中描述,而不是外界怎麼說。不過,湯導面面俱到的拍攝角度,讓他深受感動,正如同他在43年前就讀大學期間訪問部落耆老後的感觸,霧社事件是清流部落每一個家的歷史,從不同的角度看到的將是不同樣貌,但都是真實的。湯湘竹先生則與觀眾分享攝影團隊耗費十數日,遠赴傳說中賽德克族祖源地 Pusu Qhuni 的過程。

圖七 第一場座談會主持人宋麗梅教授。

圖八 與談人 Dakis Pawan 郭明正先生。


圖九 Takun Walis 邱建堂先生(左)談話神情,右為導演湯湘竹先生。

圖十 左起 Takun Walis 邱建堂先生、導演湯湘竹先生。

在第一場座談會問答時段,來賓孫凡云小姐詢問片中如何成功捕捉到水鹿成群的畫面;巫宗霖先生則詢問 Dakis 先生與 Truku 族人Yudaw Sumiq(孔祥熙)先生「和解」的那段對話,是在怎麼樣的契機下完成?令人感到震撼的 Pusu Qhuni 究竟在哪裡?湯導演回答,拍攝時是利用水鹿喜歡鹽的特性吸引牠們;Pusu Qhuni位於能高安東軍縱走路線上,而片中兩人「和解」的對話片段是在自然而然的情境下發生,並非刻意安排。Takun先生則補充,他在南投仁愛鄉公所服務36年,年輕時,所謂「親日」部落的老一輩知道他來自清流部落,常會流露出愧疚感;再者,霧社群與Toda、Truku長久以來一直有通婚關係,並無世仇,部落的老人家也了解霧社事件時雙方的衝突與日人策動有關,因此戰後很快便恢復通婚,沒有隔閡了。

圖十一 與會來賓孫凡云小姐提問。

圖十二 與會來賓巫宗霖先生提問。

第二場座談會由臺大歷史學系周婉窈教授主持,與談人為Mona Pawan(張進昌)、Awi Mona(蔡志偉)、Tado Nawi(高裕明),以及邱若龍先生。Mona Pawan先生的母親被莫那魯道的女兒馬紅莫那收養,她與Takun Walis的父親是親兄妹;Mona先生在退休前從事教職多年,目前是清流部落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Awi Mona教授是美國華盛頓大學法學博士,目前任教於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文教法律研究所,他的曾祖父是莫那魯道的伯父。Tado Nawi先生是花岡二郎的孫子,目前是南投仁愛國小的教導主任。邱若龍先生1990年出版的《霧社事件》,是臺灣第一部原住民調查報告漫畫,也是許多人認識霧社事件的開端。

圖十三 第二場座談會,左起周婉窈教授(主持人)、Mona Pawan 張進昌先生、Awi Mona 蔡志偉 教授、Tado Nawi 高裕明先生、邱若龍先生。

與談人中年紀最輕的Tado Nawi先生表示,雖然從小常有國內外學者到家裡拜訪長輩,但由於霧社事件在家人之間是禁忌,對他來說,霧社事件反而是很遙遠的事,祖父花岡二郎是抽象的存在。Awi Mona教授提到,如同幾位餘生者後裔所言,部落中不會有人主動提起霧社事件,在家中更是禁忌,因此就他個人經驗而言,這個歷史事件是空的。他很幸運生長在臺灣原住民族運動與發展起飛的曲線上,然而對於自己與族群之間的連結,他仍在追尋一個清楚的圖像。Mona Pawan先生談到他當初拒絕湯導訪問的原因――過去有太多記者、學者曾到部落訪問,但將成果回饋給族人的卻很少。另外,他也提到霧社所立的莫那魯道雕像是二十多年前依他的照片雕塑而成;《餘生》雖然揭開了清流部落許多人的傷痛,但勇敢地面對傷口才有和解的機會,未來才能走得更穩、更遠。邱若龍先生除了分享他年輕時繪製漫畫《霧社事件》與拍攝紀錄片《GaYa:1930年的霧社事件與賽德克族》的心路歷程外,也以距今一百年前的「太魯閣事件」為例,由於事件發生的時間久遠,太魯閣族人留下的第一手口傳紀錄不多,日後僅能透過日方資料了解事件輪廓。他表示「如果自己不講,就是由別人講」,鼓勵賽德克族人發聲,將歷史記憶傳承下去。

圖十四 第二場座談會主持人周婉窈教授(左)、與談人 Mona Pawan 張進昌先生。

圖十五 Awi Mona 蔡志偉教授。

圖十六 邱若龍先生(右)、Tado Nawi 高裕明先生。

在問答時間,Awi Mona教授與巫宗霖先生討論部落菁英與部落疏離的問題;與會來賓暨南大學歷史系林蘭芳教授與建國中學歷史科莊珮柔老師則分別就花岡二郎與莫那魯道的喪葬方式提問。Tado Nawi先生答稱,就他所知,賽德克族並沒有掃墓的傳統。莫那魯道的遺骸遷回清流部落遭反對一事,Mona Pawan先生認為這顯見政府機關至今仍不尊重賽德克族人與莫那魯道家族;而清流部落公共墓園內部形式多元(基督教樣式、漢人樣式等),正反映了文化的流動。

與會的霧社事件餘生者後裔以不同世代的視角,提供了許多頗具啟發性的意見分享,限於時間關係,座談會不得不劃下暫時的句點。正如紀錄片《餘生》想要傳達的,霧社事件並不是在1930年代就結束了,至今它的影響與歷史還在進行,對於霧社事件的理解仍有待我們持續發掘與思索。

圖十七 與會來賓林蘭芳教授提問。

圖十八 與會來賓莊珮柔老師提問。

圖十九 座談會中與會來賓專注聆聽的情景。



註釋1:包括:《真相・巴萊:「賽德克・巴萊」的歷史真相與隨拍札記》(臺北:遠流出版公司,2011)、《又見真相:賽德克族與霧社事件:66個問與答,面對面訪問霧社事件餘生遺族》(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2012)等。

註釋2:宋麗梅、郭明正、伊婉‧貝林、桂進德、林國喬,《賽德克字典》(臺北:原住民族委員會,2011)。(原民會數位化中)。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製作  
  • 本系地址:10617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1號文學院2樓‧電話:886-2-3366-4700
  • 本網站版權屬於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暨研究所 2012 Department of History, NTU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