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5期   2018 年 10 月出刊   
 
banner
 

編按:
  「裸:泰德美術館典藏大展」由高雄市立美術館與倫敦泰德美術館聯合策畫,以「裸」為主題,展出泰德美術館典藏之油畫、雕塑、攝影與紙上作品逾120件。展期自2018年7月14日-10月28日。相關訊息可參http://tate.kmfa.gov.tw/

 劉巧楣老師應邀為此特展發表前導講座,講題為〈現代藝術與身體〉(“The Body in Modern Art”)。本文為其演講摘要,分別發表於2018年6月15日臺大藝文中心雅頌坊,以及2018年7月8日高雄市立美術館教師研習營。

 

現代藝術與身體

看什麼裸體?裸:泰德美術館典藏大展前導講座

劉巧楣(臺大歷史系副教授)  

本講討論西洋藝術的經典課題:裸體,在18世紀末以來的藝術中如何發展。首先由古典裸體藝術理論與作品導入,解釋形式與肉體(form and flesh)的組合方式;其次介紹19世紀以來的裸體藝術,進而討論現代藝術中與身體相關的重大議題。為引導觀眾欣賞「裸:泰德美術館典藏大展」的主題與展品,我們將對照與這批展品相關的現代藝術經典作品。

希臘時代以來的裸體藝術常為藝術形式的表現,傳達紀念性、神性、英雄氣質與美等特質,同時因為青銅雕刻技術的考量,身體的個別部位大多以模組方式鑄造,因此大致有共同標準,並逐漸有正典(canon)的觀念。這種造型理想深刻地影響後世的裸體藝術,以文藝復興時期和18世紀的學院派藝術為高峰。

歷經18世紀末以來的政治變革與產業革命,裸體藝術與理論歷經了諸多變動。新古典主義藝術理論有兩項重要的指標,一是溫克曼(J. J. Winckelmann, 1717-1768)提出的希臘古典雕刻(實為希臘化雕刻)的精神:高貴的單純、寧靜的宏偉。另一指標是萊辛(Gotthold Ephraim Lessing, 1729-1781)的《勞孔》所提倡的詩與畫的界限,亦即藝術類別的區隔,雕刻等造型藝術與空間相關,應表現最具孕育性的時刻,而非接續性的敘述。新古典主義發展以裸體雕像展現的理想美,但逐漸出現個別差異,十分值得玩味。義大利雕刻家卡諾瓦(Antonio Canova, 1757-1822)參考當時考古發現的認知,在大理石雕像加上維妙的膚色處理,強調溫潤感。丹麥雕刻家索華森(Bertel Thorvaldsen, 1770-1844)則追求閃亮的石材特點,以展現人物的純潔和神性。

19世紀以來的裸體藝術或與身體相關的題材較多社會生活內容,1860年代的裸體藝術標示著新的創作路徑。印象主義的浴女圖蔚為大觀,竇加、塞尚、雷諾瓦的浴女圖都是經典作品,各有特點。竇加的《浴盆中的女子》深入地觀察巴黎下層社會的性勞工,在卑微但舒適的角落中,有如貓一般地淨身,或是由工作場所的老婦幫忙。塞尚在20世紀初創作的浴女圖表現想像的裸女群組,在自然的和諧光影中自由自在地伸展。雷諾瓦的裸女則強調鄉居的喜悅。
20世紀初的立體主義、野獸主義、表現主義、超現實主義都可看到現代裸體的形態,並開始承載更多個別或奇幻的身體記憶。在立體主義的啟發之下,抽象形式增加了力(force)的表現。馬諦斯(Henri Matisse, 1869-1954)的裸女常以周圍的粗筆色彩連結背景情境。歷經第二次大戰後的創傷,戰後藝術的身體題材常見冷漠、暴力或血腥的因素,同時展現堅韌的存活狀態。亨利.摩爾(Henry Moore, 1898-1986)的《倒下的戰士》(Falling Warrior, 1956-7, 約1957-60鑄造),人物幾乎騰空,略微懸浮於底座上方,展現戰士的肌肉能量和求生意志。

20世紀晚期的身體政治學議題包含諸多重要作品,探討藝術中的身分、性別、種族、族群等因素。盧西安.佛洛伊德(Lucian Freud, 1922-2011)的《站在布堆旁》(Standing by the Rags, 1988-9)以嚴謹厚實的油畫描繪畫室的角落,一名裸體模特兒倚靠在一堆沾著油彩的抹布休息。露易絲.布爾喬亞(Louise Bourgeois, 1911-2010)是1970年代女性主義藝術的指標人物,紙本不透明水彩《女人》(Femme, 2007)結合了居家婦女和象徵母親的蜘蛛意象,腥紅的線條和拓染傳達了血與肉的創傷。約翰.卡普蘭斯(John Coplans, 1920-2003)的《自拍像(飾帶2號,四連作)》(Self-Portrait [Frieze No. 2, Four Panels], 1994)取法醫療照片,強調身體的支離破碎,以蒙太奇手法剪輯,組成白色網格柵的幽閉效果,回顧這衰老的軀體所經歷的種種折騰。這組照片反思新古典主義美少年的陽剛與高貴,別具酸楚的寫實性。

▲看什麼裸體?裸:泰德美術館典藏大展前導講座海報

back to top

臺大歷史系學術通訊歡迎投稿 聯絡信箱:history@ntu.edu.tw 地址: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電話:886-2-33664702
本網站版權屬於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暨研究所 Department of History, NTU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