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4 期   2018 年 4 月出刊   
 
banner
 
2

編按:
  本系自87學年度開始實施教師講論會制度,於學期間由本系教師輪流發表專題報告,每學期約舉辦三次,藉以推動本系教學、研究及討論之風氣。106學年度由劉巧楣副教授擔任主持人,各場演講摘要節錄如後。

 楊肅献教授本文發表於106年12月7日。

 

從人文主義史學到哲學的歷史
──吉朋歷史書寫的近世歐洲史學脈絡

 楊肅献(臺大歷史系教授) 

愛德華.吉朋(Edward Gibbon, 1737-1794)的《羅馬帝國衰亡史》(The History of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是18世紀啟蒙史學的經典之作。這部鉅構是吉朋結合文藝復興「古典考證」與啟蒙運動「哲學心靈」兩種知識傳承寫成。吉朋早年遍讀古代希臘與羅馬典籍,又博覽近代早期的古典學術研究,累積豐富的羅馬史知識與材料。他將這些古代史知識轉化成一個完整的歷史敘述,背後有一套清晰的史學觀念作為寫作指導。這套史學觀念傳承自近代早期歐洲史學,呈現在吉朋早期出版的《論文學研究》(Essai sur lsur ls de la Litterature),並在《羅馬帝國衰亡史》的書寫中實踐。

文藝復興時代以來,歐洲史學出現兩個重要學術傳統。一為古典考據學的興起。從16到18世紀,歐洲古典學者對古代希臘與羅馬的古典與文物,進行無數的發掘、整理與考證工作,累積豐富的古史資料,可資重建古代歷史的面貌。二為歷史書寫風格的發展。從15世紀起,經歷人文主義史學、理性的歷史、到哲學的歷史學,歐洲史家逐步發展出一套可以結合「真相」與「修辭」的敘事方式。長期以來,這兩個史學傳統各自發展,形成兩個世界,缺乏對話。

吉朋是近代早期歷史家中,唯一認識到這兩個史學傳統的意義,並知道如何將兩傳統進行創造性結合的人。他以哲學的歷史識見,把古典學者考證過的無數事實拿來當作證據,將其納入一個宏觀的大敘事架構中,這就是《衰亡史》產生的學術脈絡。從歐洲史學的大傳統而言,吉朋的歷史書寫乃是李維史學與塔西佗(Gaius Cornelius Tacitus)史學的結合,兼具李維的宏大歷史架構與塔西佗的深刻歷史分析。

本文從近代早期歐洲史學的脈絡探討吉朋史學觀念的形成與實踐。全文分為四個部分:首先,追溯人文主義史學到哲學的歷史觀的演變;其次,分析吉朋有關史實、歷史真相與歷史重建的論述;其三,討論吉朋的「哲學的歷史」觀念;最後,探究吉朋與羅馬史家塔西佗在史學上的關聯。從史學史的角度看,吉朋的史學觀念在許多方面都具有現代性。
back to top

臺大歷史系學術通訊歡迎投稿 聯絡信箱:history@ntu.edu.tw 地址: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電話:886-2-33664702
本網站版權屬於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暨研究所 Department of History, NTU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