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4 期   2018 年 4 月出刊   
 
banner
 
1

 

 

「兩岸學者共話.世界史」第三屆論壇紀要

邱兆玲、楊肅献(臺大歷史系教授) 

臺北的4月底,正值春夏之交,天氣乍暑還涼,但基本上仍是清爽宜人。我們在愉悅的氣氛中,迎接11位來自大陸的嘉賓,他們是應邀參加期盼已久的「兩岸學者共話・世界史」第三屆論壇。

「兩岸學者共話.世界史」論壇是2014年由北京的葉聖陶研究會發起,乃海峽兩岸世界史學者難得的學術互動平台。本論壇舉行過兩屆,先後由北京的葉聖陶研究會和北京大學歷史系籌辦,兩次會議非常成功,與會學者都留下深刻的印象。第三屆論壇由臺灣大學歷史系接辦,臺灣世界史討論會協辦,於2018年4月28日至5月1日間舉行。這一次會議的籌辦,雙方在與會學者的邀請、議題的設定與場次的安排上,皆十分用心,務使這次論壇發揮真正的學術交流作用。

此次來臺與會的10位大陸學者,研究專長從亞洲史、歐洲史到非洲史,涵蓋世界史的各個領域;臺灣的與會學者有18位,其中10位在論壇中提出報告,論文主題大致與大陸學者相對應。主辦單位要求與會者事先提交250字的論文摘要,以便會議議程的安排,並增加會議討論的廣度與深度。臺灣學者則另提交一篇5000字的論文稿。

論壇地點在臺灣大學文學院,百年的文學院大樓充滿著古樸的氣氛,座落在廣闊的臺大校園。在四月天裡,椰林大道與杜鵑花叢仍蕩漾春意,給大陸與會嘉賓帶來深刻印象!

經過四天的互動,兩岸的世界史學者增進了相互的理解,不僅對彼此的學術專業有更深的認識,也達成熱絡的交流。雙方與會嘉賓都感到收穫豐碩,也期待此一交流模式能夠延續。

    *   *   *   *   *   *   *   *  

這次論壇的籌備,自2017年6月起即開始和北大錢乘旦(以下省略敬稱)商定會議時間及邀請與會學者。2017年11月,錢老師確定了10位大陸學者的名單,皆為大陸世界史各個領域中的專家。從這分名單,可看出錢老師對這次論壇的重視與用心。臺灣世界史的規模不大,專長領域也有侷限,要找到可與大陸受邀學者專長相對應者實屬不易。不過,臺大歷史系方面仍盡力安排。

葉聖陶研究會劉新城對本次論壇高度重視, 2017年12月中旬派兩位研究會的工作人員來臺與我們會商,決定大陸學者來臺有關的行政事務由他們負責處理;臺大歷史系則負責申請大陸學者臺灣方面入境手續。今(2018)年元月初,我們開始進行這項工作,因需臺灣有關單位與大陸各地涉臺機構的核准,尤其一次申請11人的團體入臺,困難不小。我們一直不敢確定大陸學者的入臺手續,都能順利過關。直到4月初,葉聖陶研究會的工作人員來信告知,大陸學者的入臺手續辦理一切順利。

受邀來臺的10位學者來自大陸各地,從吉林、天津、北京到上海,多任教於重點大學,課務繁忙,能特別湊出數日時間來臺參會,相當不易。

主辦單位臺大歷史系鑑於大陸學者出發時間、地點各異,於是洽租5部車分批接機。4月28日下午1點,北京的5位學者抵達臺大福華會館。因要3點才能入住,一行人簡短寒喧後,先到鄰近的羊肉餐廳用簡單便餐。「莫宰羊餐館」是臺北著名的小餐館,以賣羊肉料理聞名。餐館取名饒富趣味,招牌寫上:「你來就宰羊,唔來就莫宰羊。」「莫宰羊」是個雙關語,臺語音譯作「唔(不)知道」,意思是:「你來吃了就知道,不來吃過就不知道(滋味)。」

午餐之後,由於離入住還有一點時間,學者們就到鄰近臺師大周邊走了一遭,逛了日式宿舍群、社區小公園、傳統早市、臺師大校園,師大夜市等。晚上再由我們作東,招待他們到永康街品嚐臺灣特色小吃,充作簡單、輕鬆的歡迎會。

晚間7點時,大陸學者已經到齊。我們趁著夜涼,沿著新生南路而行,一邊是清幽大安森林公園,許多市民在運動,一邊沿路是長老教會、清真寺、天主教堂、基督教堂,展現臺灣宗教的多元。來到熱鬧的永康商圈,我們選定「呂桑宜蘭食堂」,招待學者們品嚐道地臺灣料理,有潤喉爽聲的金棗茶,特色的宜蘭西滷肉、鴨賞,客家風味的茄子、紅糟肉與白斬雞,臺南的擔仔麵、滷肉飯及苦瓜排骨等。

晚餐過後,我們從大安森林公園散步回飯店。一路上,經過烏森森的樹林、池塘邊的群鳥、嘓嘓的蛙鳴,看到露天舞台高中儀隊訓練的身影,大安森林公園的夜晚自有一種幽靜與迷人。這個午晚,是這次會議中大陸學者唯一半天輕鬆的時間,明後兩天就都是緊湊的學術會議了!

    *   *   *   *   *   *   *   * 

4月29日早上9時半,「兩岸學者共話・世界史」第三屆論壇在臺大歷史系會議室正式開幕。簡單的開幕式,首先由隨行的葉聖陶研究會工作人員代表宣讀劉新城寄來賀信,期許今後繼續加強交流合作。之後,臺大歷史系系主任楊肅献代表主辦方致歡迎詞,北京大學錢乘旦則代表來訪大陸學者致謝辭,感謝臺大歷史系能夠舉辦這次論壇,促進海峽兩岸世界史的交流。

▲楊肅献主任(左)與錢乘旦教授致詞

論壇第一場討論的是英國史,由成功大學王文霞主持。北京大學錢乘旦提出「簡評布萊爾執政」的報告,指出布萊爾執政時,修訂工黨黨綱,淡化工黨的社會主義特色,將原本關注工人權益的特色轉向全民路線,打破福利國框架,走Giddens提出的「第三條路」,實際上是向保守黨靠攏。這雖然讓他得以執政,卻也造成近年工黨的問題。政治大學林美香的「中古至近代早期英法王權的研究」則討論20世紀英法王權研究的幾個途徑:Marc Bloch,Ernst Kantorowicz開創的王權比較史研究,與Ronald G. Asch最新的英法王權交流史研究。同時介紹了臺灣近20年來相關的英法王權研究成果。

臺灣的留英學者頗多,對這兩個英國史議題興趣高昂,紛紛提出問題,打開這次論壇濃烈的討論氛圍。

▲ 論壇第一場主持人與主講人
(左起)林美香、王文霞、錢乘旦
▲ 論壇第二場主持人與主講人
(左起)褚縈瑩、沐濤、錢乘旦、李尚仁

第二場的主題是「帝國與殖民史」,由錢乘旦主持。第一位報告人是中研院史語所李尚仁,講題是「帝國、搜集網絡與博物館式科學:湯瑪斯.史賓賽.寇博與十九世紀英國寄生蟲學」。李尚仁一開場先自我調侃說:前面的報告講題都很大,而他要說的是個很卑微的課題:細菌,是夠微小的吧?引起哄堂大笑,緊張氣氛稍微和緩了一點。他從「寄生蟲學之父」寇博的研究談起,分析19世紀英國寄生蟲研究和「博物館式科學」的關係,討論博物館式科學崛起和英國殖民帝國擴張的關聯。他也說明當時一些細菌收集的方法,引起與會學者好奇提問:寄生蟲學發展過程中曾進行人體實驗,有無招致倫理上的批評?他回覆說:19世紀英國醫學上人體實驗並未造成議論,反而以動物作實驗引起一波波反對聲浪。

華東師範大學沐濤的「殖民統治與近代非洲農業的變化──以坦葛尼為例」帶領大家進入20世紀初的非洲。他以坦葛尼為例,說明德國和英國殖民統治時期,引進劍麻、咖啡、棉花,增加區域農業多樣性,但形成以殖民母國為中心的經濟生產模式,原本自給自足的經濟狀態遭到破壞,造成發展不平衡的後遺症。臺北大學褚縈瑩的報告轉向南美洲:「社會科學者與發展主義的共舞:以秘魯農業改革中的合作社主義為例1948-1975」。她從人類學背景,對1975年秘魯以合作社型態進行的土地改革進行田野調查,發現這項改革乃是由上而下,建立在學者的社會調查與實驗基礎之上,終而導致失敗。

沐濤與褚縈瑩關於殖民主義土地轉型的報告,引發與會學者對土地佔有模式、綠色革命、農業商品化與原住民主義間關聯性的熱烈討論。

兩場緊湊討論會結束,時間到了午餐時刻。午餐前,主辦單位安排與會嘉賓拍團體照,以資留念。我們先以臺大文學院大樓為背景,再移到椰林大道中央,以臺大總圖書館為遠景合照。拍完照後,回到歷史系會議室,以簡單的便當餐敘。

▲ 與會學者於椰林大道合影(2018年4月29日攝)

 

下午繼續第三場次的議程。這一場次討論的是「古埃及史」,由臺北大學李若庸主持。中國社會科學院俞金堯首先報告:「西方社會經濟史中的夜」,指出:夜曾經是危險的代名詞,人們對黑夜充滿不安與恐懼。自照明技術發明後,人們的工作時間延長到夜晚,從而使夜成為一種經濟資源。同時,在近代城市生活中,夜晚變成重要的社交、娛樂時段。他認為西方社會經濟史中人們對夜晚觀念的轉變,是資本主義發展的結果。

東北師範大學郭丹彤報告「財產運作下的古代埃及神廟經濟研究」,指出古代埃及神廟經濟是以再分配經濟為主、市場經濟為輔助的國有經濟,這使得神廟在促進經濟的穩定發展的同時,也進行財富的掠奪,阻礙社會的發展。臺灣大學張瑞林的論文「從殘片到文本:莎草紙學研究法與古代史」,則以手邊新發現史料,透過投影片播放莎草紙的殘片碎字模樣,讓人理解到解讀遠古文字的困難。

綜合討論時,提問相當踴躍。或許是對浪漫「夜」的聯想,大家對俞金堯的報告饒富興趣。他報告中提到,聖經裡面上帝創造世界前是一片混屯狀態,後才大放光明。這引發大家對聖經敘述的一陣熱烈討論。還有學者提到關於夜晚evening, night time如何定義等問題。另外,被問到古埃及是否有總財政收入的文字記載?張瑞林回答說:目前找到有個體經濟單位的賦稅紀錄,包括法老王時代,因此可以近似方式推估出總數字。拜占庭時期發現的莎草紙中,出現埃及年運至君士坦丁堡的穀量記載,但因文字殘缺,目前對此區域的所知仍受限。

▲ 論壇第三場主持人與主講人
(左起)陳志強、李劍鳴
▲ 茶敘時間與會學者討論熱烈

經過20分鐘的休息與茶敘,學者們再度回到會場,進行第四場討論。這一場安排的是「美國史」相關議題,由南開大學陳志強主持。臺灣師範大學吳翎君首先報告「『美國亞洲協會』在中國,1898-1926」,討論「美國亞洲協會」在中國的發展、其對華貿易法案的影響,與這個組織在中國的在地化網絡建立。復旦大學李劍鳴則闡述「美國早期國家建構中的『中立化國家』理念」,分析美國政治體系是如何發展出一套超越族群、階級、黨派、利益的中立化國家概念。

暨南國際大學李今芸報告的是「技師、企業家及移民:中歐人士對滿州開發的貢獻,1890-1918」,介紹19世紀末、20世紀初匈牙利人、捷克人、猶太人在滿洲的活動。在後續的討論時間,學者對猶太人與俄國帝國主義在東三省擴張之間的關係,提出一些看法與建議。另外,也有人提出早期北美13州有大量清教徒移民,美國建構國家理論時,有無受到信仰的影響?

至此,第一天的會議到了尾聲。晚宴由臺大歷史系招待,席設臺大鹿鳴雅舍,與會學者們繼續在餐桌上中,進行私人的或學術的交流,氣氛熱絡。

    *   *   *   *   *   *   *   * 

4月30日,會議地點轉到臺大文學院會議室,臺大文學院院長黃慕萱應邀致詞。黃院長表示竭誠歡迎大陸學者到訪,也很樂見、鼓勵兩岸的學術交流,並祝這次會議成功、順利。黃院長致詞後,錢乘旦教授趨前致意,代表大陸學者感謝臺大文學院的協助,促成了本次兩岸的學術交流。

▲ 論壇第二日,於臺大文學院會議室舉行

第五場討論會由臺灣師範大學陳秀鳳主持,聚焦討論「古希臘與拜占庭史」。東海大學許家琳首先報告「Arcadia:從古希臘真實的地區到後世想像的世界」,希臘伯羅奔尼撒半島的Arcadia,相傳是宙斯、雅典娜、潘和赫莫斯諸神的出生地,而羅馬帝國以後漸被創造為理想的鄉村生活的象徵。許家琳也嘗試探討了古希臘Arcadia對後世文學藝術的影響。首都師範大學晏紹祥則討論「雅典陶片放逐法」,主張這個制度的出現,應是5世紀時雅典因內外交迫,預謀奪權者時與波斯暗通款曲,為壓制這股反叛勢力,某位不知名人士發明此法,透過親波斯份子流放,以緩解政治家間的直接對抗,確保了雅典民主的穩定,乃是人民主權的一種表現方式。

南開大學陳志強報告「外蒙古墓所見40餘枚拜占庭金幣的學術意義」。報告特別以投影片,展示他在2016年隨團訪問蒙古時看見的41枚珍貴金幣。這是2011年蒙古索倫布姆巴加爾地方發掘到的一座7世紀古墓的隨葬品。他判斷這些金幣並非流通使用,而是作為裝飾,而其中只有兩枚是真品,其餘則為仿製品。這幾枚拜占庭金幣可能改變傳統絲路路線思維,將絲路東段北線通道也納入絲路,進而注意到遊牧民族在東西文化史中扮演的重要性。

▲ 論壇第五場主持人與主講人
(左起) 陳志強、許家琳、晏劭祥、陳秀鳳

▲ 論壇第六場主持人與主講人
(左起)陳郴、楊典錕、景德祥、李劍鳴

中場茶敘後,接著是第六場「德國史」議題,由復旦大學李劍鳴主持。中國社會科學院景德祥的「黑格爾與蘭克世界史研究之比較」試著討論黑格爾的世界歷史觀,與蘭克世界史研究的理念與實踐。他指出:在黑格爾論述裡,歐洲與日耳曼民族是世界歷史發展的最高階段;而蘭克論述,歐洲與日耳曼民族則是近代世界一體化的中心。中研院歐美所陳郴則報告「統一後德國轉型正義的經驗與啟思──以柏林圍牆守衛審判1991-2004為例」,指出兩德統一後,德國聯邦司法機構對前東德守衛射殺越界離境者的違反人權事件的系列追訴,提供民主國家處理轉型正義議題的範例。

臺灣大學楊典錕發表「近代日本陸軍史中之關東軍的研究──以高階軍官之人事制度為中心的分析」,討論從日軍最高政務官(司令官)、與事務官(參謀長)派屬不同,嘗試勾勒近代日本陸軍史上關東軍人事制度的真實樣貌,與其北進、南進政策的關聯性。

景德祥的報告受限於時間,未能完整說明。還好在提問時間,他有機會補述。楊典錕回答日本在二次大戰期間會轉向南進問題時,認為:除了自己主張的「與日本內政相關,即北進的皇道派失勢」原因,同時也贊同俞金堯的「與1939年諾門罕事件日本關東慘敗給蘇聯」說法,兩個解釋可以並容。

    *   *   *   *   *   *   *   * 

經歷一天半的議程,兩岸學者已經彼此熟悉,在中午用餐時刻,交流話匣紛紛打開,散見幾人就著便當,繼續討論會議時一些未竟之問,也分享諸如:兩岸的科研計畫審查,對新進老師的教學與學術要求,等學術生態的差異。

論壇最後一場主題為「日本與朝鮮史」,由中正大學郭秀鈴主持。南開大學李卓首先報告「從『奉正朔』到『易正朔』──日本立法的更替與中日關係的演變」。她追溯日本從平安時代中期「仿華」使用的中國曆法,到「脫華」使用和曆,再到明治初期的改行公曆,指出日本立法的演變「從奉正朔到易正朔」,呈現出一條發展軌跡,也是中日關係的縮影。北京大學王元周的「清錢的通用與革罷」,則針對朝鮮歷代多次使用中國銅錢,卻很快廢除的現象,探討朝鮮通用清朝錢幣,與1874年徹底廢除後,對朝鮮政府財政與社會經濟的影響。

輔仁大學陳立樵的報告則討論「一戰初期英國對伊朗西南地區政策中的德國問題」,強調一戰爆發後,英國駐紮波斯灣官員賽克斯與酋長穆哈梅的私交,促使英國在戰爭中仍能保有石油供應,並完成伊朗西南部鐵路的興建。文章除敘述兩人交誼外,也廣義探討英國對伊朗波斯灣地區的政策。

    *   *   *   *   *   *   *   * 

經過兩天緊湊的討論,第三屆「兩岸學者共話・世界史」論壇接近尾聲。閉幕式由臺大歷史系主任楊肅献主持,並由楊主任與錢乘旦教授致辭。

楊主任再度感謝劉新城教授對兩岸世界史論壇的支持與關心,同時感謝錢乘旦老師的細心安排,邀請到10位大陸傑出的世界史學者來臺,讓兩岸學者有一次高水平的學術饗宴。楊主任也說明,這次論壇在臺灣舉辦,機會難得,為讓臺灣學者擴大參與,除了針對領域邀請10位學者提出論文外,也邀請「臺灣世界史討論會」歷屆召集人擔任各場次的主持人。最後,楊主任表示,「兩岸學者共話・世界史」論壇已經辦了三屆,每過一屆論壇,兩岸世界史交流的深度就更深一層。第一屆與第二屆論壇,內容主要環繞在大陸與臺灣世界史各領域的學科發展,或學者個人的教研興趣。這次學者們提出的報告都是「專題」,領域廣泛,但內容都很深入。顯示明兩岸世界史的交流,已開始進入「深水區」,這是本屆論壇的一大成就。

錢乘旦教授在致詞時,感性地表示:感謝楊肅献教授與臺大歷史系的大力促成,這屆論壇非常成功。他期望這一個兩岸學術交流平臺能延續下去,希望未來能每兩年舉辦一次論壇。錢老師說,有鑒於大陸幅員廣大,世界史的領域廣、史家人數眾多,而相對地臺灣世界史研究的規模較小,因此,未來大陸可以多舉辦幾次,再由臺灣輪辦,交叉進行。他也確定,第四屆「兩岸學者共話、世界史論壇」兩年後將在大陸舉辦,歡迎臺灣學者都來進行交流。錢老師說完,當場就有好幾位大陸學者說他們學校可以接辦。

論壇的最後,我們安排了一次正式的晚宴,席設臺大水源會館,總共3桌。特別要說明的是,這次晚宴由楊肅献教授一位臺大歷史系同班同學林先生贊助。林先生也是一位歷史家,雖然不是在學術圈,卻十分關注歷史學術的發展,默默地全程參與了兩天會議,這種熱情,令人感懷。

嚴肅的討論結束後,與會學者的心情頓時放鬆下來;而經過兩天的相處,兩岸的學者也都彼此熟悉了,席間談興大發,相互交換心得,直到9時飯店侍應生提醒要打烊了,大家才盡興地結束這一次饗宴。並期待這樣的交流,未來得以持續進行。

5月2日,大陸學者們快樂賦歸,期待再會!

back to top

臺大歷史系學術通訊歡迎投稿 聯絡信箱:history@ntu.edu.tw 地址: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電話:886-2-33664702
本網站版權屬於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暨研究所 Department of History, NTU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