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3 期   2017 年 10 月出刊   
 
banner
 

 

近代中國的海外旅行文化(1866-1941)
──以遊歷風氣到旅行事業的推展為中心

蔡明純 

本論文試圖處理1866至1941年間,近代中國海外旅行活動,如何在晚清政府、知識界與民國旅行事業的推動之下,在意識、習慣與經驗上,所呈現的旅行文化之延續與變異的問題。自天津條約簽訂換約,外人得依約進入中國各地遊歷,產生諸多外交爭端與國安疑慮,隨著洋務運動的展開,促使清廷與朝野知識界意識到派員出洋了解世界與各國政經局、風俗文化之必要,避免在中外交涉事務有所掣肘,與此舉之於推動改革上的重要性。

晚清政府與知識界對改革的認識逐步轉變,連帶使傳統文獻裡的「遊歷」一詞,所指涉的意涵,從「天下」翻轉為「世界」;對海外遊歷的思索與意識的擴大、變遷,也反映在清代經世文編對遊歷相關選文的整理與部勒上。遊歷任務原本只被賦予在外交使署人員,與遊歷使等少數知識人之間,經歷戊戌、庚子之變局,至20世紀初年,「廣派遊歷」形成政策,為各層級官紳與知識人任官所必備之履歷,以及推動改革的重要的活動之一。

民國以降,中國旅行社成立,致力於向更廣大的民眾推廣「事業」與「便利行旅」的意識,並通過發行機關刊物《旅行雜誌》,刊載各種海外遊記與國外旅行環境舒適便利的報導,社會大眾的海外旅行意識、習慣與經驗因而呈現不同的變化。如尋求尋求旅行社諮詢、辦理出國文件、舟車移動等體驗,即為諸多《旅行雜誌》的海外遊記裡經常表述的內容。晚清時期,西方休閒度假活動未能受到出洋知識人的足夠認識,至民國以降假期制度逐漸落實,與旅行事業推展休暇旅行觀念的條件下,國人亦開始赴海外從事「春遊」與「逭暑」的活動。

不過,從本文對《旅行雜誌》的考察來看,海外遊記除了培養讀者對旅行之憧憬與意識,其所承載赴海外旅行考察、留學旅居,或僑居當地的見聞,使讀者得以了解海外的進步與發展,以映照國內各項建設百廢待舉的情況,仍是當時海外旅行重視的內涵。與晚清遊記寫作中所見世界各國政經、風俗、文化等面向,雖已有極大的不同,但兩者強調傳遞世界局勢、歐美各國的強盛與發展,以推動國內改革的訴求,仍有相互承繼之跡。

(指導教授:古偉瀛;2017年7月獲得博士學位)

back to top

臺大歷史系學術通訊歡迎投稿 聯絡信箱:history@ntu.edu.tw 地址: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電話:886-2-33664702
本網站版權屬於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暨研究所 Department of History, NTU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