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3 期   2017 年 10 月出刊   
 
banner
 

早稻田大學大隈講堂

 

盛夏關東見學記──與早稻田大學學生的相遇

林文正(臺大歷史系碩士生) 

一、 出發之前的想像

很幸運地經由老師的介紹,報名並錄取這次「早大・臺大」研修交流活動,這是我第一次參加除了文化景點、機構的參訪之外,主要是針對特定議題,由兩校的學生藉由合宿共學的方式進行交流、討論的活動。本次的主題在於臺、日近百年來雙方政經發展的比較,在日本部分,特別聚焦近代日本「天皇制」產製本身與形成後對日本社會文化造成的影響;臺灣方面的討論,則是關注百年來民主運動,尤其是1980年代末臺灣一連串的挑戰威權體制、走向民主的發展。

出發前對於整個活動的想像,仍停留在一般學術討論的研習營造的氛圍,不外乎每個專題由老師發表演講與研究分享,結束後進行提問與討論;對於早大的同學,或說日本的大學生的印象,除了生活、文化上的差異,應與我們一樣,有著同樣年輕世代的文化,會追求流行、關注影視體育的「星」聞,以及因兩校皆算是各自社會中具有深厚社會實踐傳統的大學,所以他們應與我們一樣,也會關注國家政治、甚至在有限的能力之下進行社會實踐(e.g.參與社會運動)。然而,我絲毫不因這些自我建構出來的「熟悉的想像」而減低了對此次活動的期待,因為除了這些想像之外,配合本次活動的主題涉及民主化與轉型正義的議題,派生出許多問題。例如,日本在知識上的先進,如何影響社會大眾思考民主、實踐民主進而修正政治社會制度?大學生(尤其是首都的大學生)通常透過什麼方式來批判政府、表達自己的訴求?在這些社會實踐的活動場域,大學生如何串聯與推動?……因此,我反而更想透過實際接觸,與他們一起生活、上課與討論來檢視原本的想像,同時發掘許多非到當地所感受不到的細微之處。

是以,在行前婉窈老師與杏如老師舉行的三次演講、讀書會後,興奮的我,帶著諸多疑問與期待,與師長、同學一起來到關東見學。

▲8月4日臺大師生出發前於松山機場合影

二、 與早大學生走讀輕井澤與東京

本次活動除了能與早大學生合宿共學外,活動地點應是本次研修交流很大的亮點,此地為早大位於輕井澤的研修中心,不僅作為當今日本天皇與皇后邂逅之地而聞名,更是日本著名的避暑勝地。8月4日在前往合宿地點途中,早大學生已為我們安排了有趣且豐富的破冰活動,2個多小時的車程,經過設計的自我介紹、賓果集點活動來拉近彼此的距離,讓人忘卻搭車的疲憊,十分享受在破冰活動與映入眼簾的窗外青山美景。

在輕井澤,兩校的學生一起合宿共學兩天,來自臺灣的我除了感受、享受早大提供恬靜舒服的世外桃源,更體驗日本大學利用學期外的時間移地教學、討論知識的文化,在這裡有一起進行專題報告、討論的大講堂,提供多樣、營養膳食的食堂、洗除一日疲憊、放鬆身心的澡堂與舒適的寢室,我們在大講堂論辯知識,在食堂、澡堂與寢室閒話家常之餘,分享兩地的生活來感受兩國的文化差異,沉浸在身心靈的滋養之中。緊湊的討論課結束,早大學生也帶領我們尋訪周邊名勝,輕井澤勝景之一「白糸の滝」,景致優美。

▲本系師生分組於輕井澤半日遊,由早大同學導遊(8月5日攝)

結束輕井澤的合宿研修行程,我們一行人於8月6日前往東京。途中,早大師生為我們安排參訪附近於2014年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認證的世界文化遺產——「富岡製糸場」,作為認識日本近代化的一個例證,透過當時為了抵制新式紡織業而流傳的對於「女工之血」的訛語,來思索並感受日本近代化的掙扎。

來到東京市區之後,主要活動是參觀早大校園與早大中央圖書館的特有典藏——「清國留學生資料」,以及東京市區的著名景點。活動的第四天(8月7日)一早,早大學生貼心安排好當日各種票務瑣事,帶領我們一行人來到早稻田大學的校園,首先至早大中央圖書館,由紀老師介紹早大的歷史、與中國近代化的淵源、臺灣人當時在早大的足跡,以及圖書館的前世今生。這座近年新建的圖書館,過去曾是KANO電影裡吳明捷留日練習棒球的場地,今日成為早大各種舊籍的主要典藏地。

▲早大圖書館館藏一隅
▲高木理久夫老師導覽館藏

高木理久夫老師帶我們從地下二樓開始參觀,分別介紹館內典藏的開架式舊籍,再拾級而上,最終一睹清末清國留學生在早大求學留下的畢業祝詞——《鴻跡帖》。面對這百年史料,早大特別除去玻璃櫥窗的阻隔,讓我們「翻閱」這群負笈海外的青年志士學業告一段落,準備回到當時百廢待舉、新舊價值交替的清國,對自己即將一展長才的自我期許。透過雙手,指讀他們留下的文字、畫作,更能夠揣想他們的掙扎、自我期待與重任。

▲高木老師介紹珍貴史料《鴻跡帖》

 

▲《鴻跡帖》封面

 

▲清國留學生手稿
▲清國留學生書寫之題詞「東亞一家」

圖書館行程結束,早大師生帶我們走訪校園,經由早大的林蔭小徑,從建築物來認識早大的歷史。除了本已成為早大標誌的大隈講堂,我們也走進各個學部大樓,尤其是法學部、經濟學部,品味新技法如何鑲嵌在舊建築,透過這樣的接隼,建築物展現古樸的新生命,我們也藉此感受日本建築的用心。

當日下半段的參訪行程分做三路進行,我跟部分同學選擇「國會-靖國神社-根津神社」路線。首站抵達日本國會議事堂,由早大同學且是自民黨員為我們導覽,一行人在自民黨平将明議員助理若林先生的引導下,一窺日本國會殿堂的面紗。這棟建於1936年白色大理石建築物不僅外觀氣勢磅礡,內部陳設更是細緻講究,從走道地毯、立像、懸掛畫作、輸送的電梯、座椅陳設到空間規劃,處處充滿了歷史的痕跡,如同一部日本近代史的縮影。今日,日本天皇權力早已有所轉化,然而天皇等皇族的專屬休息室,以及議事堂內為天皇闢建、宣揚神性的「御神座」,仍可讓人感受帝國日本在今日民主化之前的殘影。

▲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學部
▲參訪日本國會眾議院

靖國神社,一個充滿爭議的所在,是日本殘守民族主義的精神堡壘,更是一個交織近代東亞歷史記憶的場域。作為神社,他是二戰家屬撫慰亡靈的心靈寄託,然而,扣除陷入國族情感的一般百姓,幾位被入祀的主導侵略、甚至愚昧日本百姓的軍國主義者卻讓此地難脫帝國主義的形象。其實,越往裡頭走,走向一旁的展覽館,隨著佈展的動線,皇國子民的幽靈似被召魂歸來,在情緒逐漸激昂的同時,一種悲嘆在國家大義下為之犧牲的無奈、傷痛,這些被國家塑造成英雄的「小人物」,當時或是「自願」、或是「被迫」赴義,不禁令此時來參訪的我產生莫名的痛苦,進而好好思索「國家」存在的意義。

三、 兩校學生交流下激盪出的「學」與「思」

幾天的見聞與交流,激盪出的「學」與「思」令人印象深刻。

(一)大學生如何「生活」:以學生為主體的合宿研修,拉近兩校學生的接觸與情誼。不同於以往可能是由專門教授的講演,這次的討論課是由早大學生主持、報告,再與臺大同學交流討論,透過學生居中轉譯,彼此溝通幾乎沒有隔閡。

(二)政治參與感:在小組的圓桌討論,讓我驚覺他們政治實踐的不可思議;相反地,早大學生也對我們的政治社會參與表示驚奇。很難想像,知識更新快速確實、與國際接軌、在亞洲執牛耳的日本,青年們竟對政治實態或社會實踐的關注與他接收的知識有不小的落差。這個現象成為我此行不斷在思考的問題。這或許與他們強調集體主義有關,使得他們不太輕易批判公部門或社會問題。雖然,福島核災之後,對於核電安全的關注,使許多日本人開始積極關注社會議題,繼60年代之後走上街頭;不過,這與臺灣旺盛的社會運動相比(這方面是臺灣的幸與不幸,一則是民主政治意識抬頭,也是臺灣公共政策/建設不時出現瑕疵所致),實則小巫見大巫,當我們經過國會議事堂周邊道路時,只看到一小群人進行社會批判,與臺灣的中山南路、徐州路周邊不時出現高掛布條的批判團體差異甚大。

▲兩校師生於Green House進行分組報告與討論(8月5日攝)

(三)人與自然觀:日本人對於環境的重視是讓我在讚嘆他們工藝技法高明之際,最感到不可思議的地方。日本建築規劃很切合「人性」,如何讓人活得舒適、自然的同時,又可以崇敬自然,我想這應是他們內心根生蒂固的信念。我們頭幾天活動的輕井澤,除了有豐富的自然風景,也有現代化建築,但是兩者的接觸處處展現對於人欲的節制,我們很難想像多條鐵路經過(有新幹線與地方鐵路)的輕井澤車站外,不是臺灣都會區高聳的商辦大厦,而是有著寬廣空間與舒坦視野的低矮房舍。即使在東京市的外圍,也隨處可見房不爭與天齊高(市中心商辦要地除外),更重要的,樓旁不是騎樓而是人行道,這樣的景況在臺灣堪稱稀有。由此展現日本人的美學、對歷史記憶、文化的保存態度,一直讓我陷入思考的迴圈,到底我的家鄉臺灣要如何才能達到這樣的境界。

四、 一年後的約定

很快地,五天時光倏忽而過,離日的前一晚,早大同學精心安排的送別會為這趟見學之旅劃下完美句點。而來年,老師們將帶領我們扛下文化外交的重任,如何讓赴臺大見學的早大同學認識臺灣,並展開深刻對話,讓他們獲得我們今年在日本感受到的學思歷程,將是我們未來這一年需好好思量的。

back to top

臺大歷史系學術通訊歡迎投稿 聯絡信箱:history@ntu.edu.tw 地址: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電話:886-2-33664702
本網站版權屬於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暨研究所 Department of History, NTU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