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3 期   2017 年 10 月出刊   
 
banner
 

國會議事堂

 

2017年早稻田交流學習紀要

歐陽宣(臺大歷史系博士候選人) 

本次臺大歷史系與早稻田大學台灣研究所的交流,臺大方面由周婉窈老師及顏杏如老師帶領,學生由大學部與碩、博士班組成。行前舉辦了三次事前會,還有數次讀書會,指定閱讀與討論讀物為Andrew Gordon的《200年日本史:德川以來的近代化進程》。早稻田方面則由紀旭峰老師帶領,學生由政治經濟學部三、四年級構成,分別來自淺野豐美、梅森直之老師的ゼミ(seminar)。早大的學生均在ゼミ跟隨老師讀書,有各自關注的領域,為這次交流活動做了非常多事前準備。

臺大一行人8月4日早上9點半於松山機場出發,中午抵達東京羽田機場,隨後與早大師生會合,搭乘遊覽車前往早稻田大學在輕井澤的Seminar House,進行合宿學習。第一天晚上是早大學生舉辦的BBQ歡迎會。

▲早大輕井澤研修之家
▲早大輕井澤研修之家的Green House

8月5日早上在早大Seminar House的Green House進行分組報告與討論。早大同學分成三組報告,主題分別為〈日本與臺灣的民主化比較——戰前與戰後〉、〈日本統治時期的臺灣文化〉、〈關於日本國族的形成——從天皇的觀點切入〉。

第一組的報告按照時間軸,分為戰前、戰後兩部,概略介紹日、臺的民主化。戰前日本方面,自1870年以降,有所謂的自由民權運動,但整個明治時期仍是使用保守的憲法,以及壓抑的審查法規,至大正時期至治安維持令實施前這段時間,則相對於明治時期民主化,人民能夠投票選舉議員。戰前臺灣方面,則有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目標在於從體制內追求半自治。日本政府衡量國際局勢,在臺採取地方自治。戰後日本的民主化則有1960年代的安保運動、「全共鬪」等,以及因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引起的311福島核災,所激起的「反原發」運動。從報告內容延伸的討論是社會運動與民主化之間的關係。例如,從日本戰後的經驗來看,經濟成長與民主化相互對立,大眾因為經濟發展而不支持當時的安保運動,參與其中的學生隨後也因經濟蓬勃發展,開始就業,活動無以為繼。相對於戰後日本,戰後臺灣的民主化則是奠基於經濟發展之上。

第二組則是注意到這次交流活動指定的共同讀本(《200年日本史》)並沒有觸及文化史議題,因此選擇日本統治時期的臺灣文化作為報告題目,主要涉及的面向為日本統治時代臺灣的藝文與教育,以及美術發展。在當時的藝文與教育中,日本意識與臺灣意識大致可以如此區分:御用紳士(如辜顯榮)約莫等同於日本意識,新興知識人、日本留學生、本土士紳階級、原住民族則反映程度不一的臺灣意識。不過,辜顯榮亦曾贊助《臺灣青年》。若以時間區分,前期為1895-1918年,活版印刷、新聞普及,漢書文與日本語教育混合。中期為1918-1937年,存在鄉土文學論爭(1930-1937),涉及中國白話文、臺灣話文、日本語間的競爭。後期為1937-1945年,則有皇民化運動,強制臺灣人學習日本語。在此歷史脈絡下,日本統治時期的臺灣美術發展,亦可從總督府主導的「臺灣美術展覽會」與日本內地「帝國美術展覽會」觀察。日本政府希望臺灣畫家的作品能夠展現地方特色,但地方特色並不等於臺灣特色。例如,臺灣大學的椰林大道實際上是日本本土對於熱帶南國的想像,而非臺灣北部常見的植被風貌。由於反對殖民政府所提倡的地方特色,畫家逐漸萌生臺灣意識。

▲本系同學於分組報告時分享討論心得(8月5日攝)

第三組則是從天皇制的觀點,介紹關於日本的國族形成,並希望在此基礎上,與臺灣同學討論臺灣國族意識。天皇制即是關於日本的神話,在幕府垮台後,日本政府透過王政復古時期的大號令、皇紀(神武天皇即位紀元)、憲法確立。另一方面,天皇制則透過國家神道、教育敕語由上而下滲透,以及國家神道對於臺灣的滲透。大抵而論,共通神話對於國族的形成功不可沒,以美國為例,其是以移民經驗、北美十三州獨立的歷史,作為共通神話。日本政府則是選擇天皇作為共通神話。

每一組報告結束後,有安排提問及臺大與早大同學混和分組討論的時間。分組討論時,早大同學對於臺灣人如何看待繁體字、簡體字的問題,無論是國民政府的文化政策,或臺灣學生相關的學習經驗,均相當感興趣。這也許是因為前近代日本亦屬於東亞漢字文化圈的關係吧。

下午則是分組戶外活動,由早大同學規劃三條路線行程,筆者選擇前往白糸瀑布的健行行程,享受輕井澤山區森林中的清新空氣,及步道旁的潺潺溪水。

8月6日上午一行人則驅車前往位在群馬縣,於2014年6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的富岡製絲廠。該廠為日本明治時期開國以來現代化的象徵之一,1872年由日本政府出資設立該廠,並雇用女工集體生產生絲,引進法國的製絲機器、生產技術,生產絲綢外銷。1893年政府將工廠轉售給三井集團。由於工廠設立之初,電燈尚未普及,故富岡製絲廠主要建築群相當重視採光,建築物窗戶也相當寬大。整體而言,遺址保存狀況良好,展覽區亦有提供當時女工使用的製作生絲的器具,讓訪客體驗、拍照。

▲兩校師生於富岡製絲廠前合影(8月6日攝)

下午抵達位於高田馬場的早稻田大學,稍事休息後,便在入住旅館Hotel Sunroute的會議室展開自主學習活動。臺大與早大同學共同觀看紀錄片《在首相宅邸前》,主題圍繞日本東北311大地震後,菅直人內閣無法控制核災事態及其後續的影響。在紀錄片中其本人表示相當意外,東電(東京電力控股株式會社)竟拿不出解決方案。菅直人指出,從決策面考量,由於福島核災的輻射影響範圍廣大,甚至波及首都圈,倘若下令撤離避難,上百萬人(甚至千萬)勢必流離失所,是故難以決定如何處置。從民間或受災戶的視角而言,日本政府封鎖福島核災相關新聞,民間無從得知核災的具體影響範圍。不過,由於國際媒體相當關注,網路上除了新聞報導外,也有相關討論,民眾開始透過網路獲取外國關於核災的資訊,彼此傳遞訊息,評估福島核災對自身可能造成的影響。耐人尋味的是,紀錄片自始至終並未明言菅直人是否下令媒體封鎖消息,他亦未對此話題表態,僅表達當時決策之困窘、艱難。

2011年8月26日,菅直人正式宣布辭職,新任首相野田佳彥上任。由於野田首相企圖重啟大飯核電廠,來自不同背景的團體逐漸串聯,四處奔走,希望藉由社會運動,使日本政府正視核能發電的風險。最初大規模的和平遊行由「素人之亂」發起,而後也有幾次和平抗議遊行。抗議組織為凝聚力量,進一步成立首都圈反核聯盟,在2012年8月以降,每週五晚上於首相府邸(野田佳彥)前舉行定期抗議活動,最終迫使日本政府妥協,停止使用所有關機檢查的核能發電廠。在2013-2015年間,日本達到無核運作。不過,由於民主黨選舉敗給自民黨,是否將重啟核能發電廠仍屬未知。

分組討論中,臺大同學與早大同學分享彼此對於社會運動的觀點、經驗,或是對於311大地震、福島核災的看法。筆者這組的早大同學中僅一位實際參與過社會運動。早大同學們也很感興趣,318學運時,臺灣的年輕人何以能夠對於抗議的訴求感同身受。

▲觀看紀錄片《首相官邸前的人們》
▲分組討論紀錄片觀看心得

8月7日一早便前往參觀早稻田大學的中央圖書館。早大圖書館館藏豐富,替我們一行人講解圖書館資源的高木先生,先後帶領我們瀏覽各種書庫,最具特色的便是齊全的中國地方志。另一參觀重點是早大的清國留學生部所留下的「鴻跡帖」。中午則由松村竜貴先生帶領大家前往國會議事堂參觀,由眾議院議員平将明先生的政策担当秘書若林継啓先生接待,若林先生詳盡介紹國會議事堂建築內部的特色、眾議院的議程安排、議事習慣,以及手機普遍化前的訊息(新聞)傳遞方式。一行人也有幸在國會議事堂的餐廳用餐,餐點價位對於日本人而言平易近人。下午則參觀靖國神社與遊就館、根津神社。晚上是早大同學替臺大同學舉辦的歡送會。

這次交流活動全程相當順利,感謝淺野豐美、梅森直之、紀旭峰、周婉窈、顏杏如等多位老師促成這次交流,紀老師更是不辭辛勞,幾乎全程參與,照顧所有同學。也要感謝平井新、星野天河、高岩万紗等早大同學籌畫、主持,以及若林継啓、松村竜貴二位先生悉心安排國會議事堂的參訪。由於大部分的臺大同學僅能以英文與早大同學溝通,擔任隨行翻譯的鍾宜庭、潘寧、吉川雄太、高橋豪及段浩文等同學,他們充滿耐心且細膩的翻譯,使得交流活動得以順利進行,謹此一併致謝。

back to top

臺大歷史系學術通訊歡迎投稿 聯絡信箱:history@ntu.edu.tw 地址: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電話:886-2-33664702
本網站版權屬於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暨研究所 Department of History, NTU All Rights Reserved.